2018年2月3日戴尔易安信在一起了。合并之后的戴尔易安信在中国会着手准备着哪些大动作?相信大家都很期待,这么大的问题,小编是今儿谈不了啦~不过小编想借着IDC不久前发布的《数据时代2025》报告。来抛砖引玉,和大家聊一聊未来的存储市场,特别是中国市场,有哪些机会,看看未来存储行业有哪些走向。
不久前发布的《数据时代2025》报告中,IDC认为伴随着以数据为基础的物联网、人工智能、自然语言处理和深度学习等技术越来越改变我们的生活。到2025年,全球数据将暴涨至163ZB(1ZB =1万亿GB),相当于2016年所产生 16.1ZB数据的十倍。
全球数据的年度规模
如果以目前12TB企业级硬盘来计算的话,要想存储这163ZB数据,我们大约需要160亿块硬盘。而过去20年里,硬盘行业共出货80亿块硬盘 ,总容量接近4ZB。因此,要跟上2025年的步伐,IDC认为,从2017 年到2025年,每一年所有介质类型的存储器出货容量都必须超过19ZB,才能够满足数据迅猛增长的需求。
存储下半场,游戏刚刚开始。
闪存市场,中国大有可为
为了应对数据的爆炸式增长,多生产存储设备肯定是没错的,但是要用哪种存储介质?磁带?硬盘?显然闪存才是未来的方向。自2012年EMC(现在已是Dell EMC)率先在磁盘阵列中引入固态存储闪存驱动器,如今已六年过去,全球闪存市场发展如何?我们看看Gartner公布的最新数据。
从下图可以看到,美国市场,闪存已经在整个存储系统占到40%。
中国市场,目前还不到10%。
而全球市场目前已经占到了30%。
闪存低延迟、高IOPS、低功耗、减少机架和占地面积等诸多优点已经无需再言,而曾经让人望而却步的高昂价格如今也变得平易近人。面对着与全球市场的巨大差距,还有什么理由不看好中国的未来闪存市场?
关于闪存,值得一提的是本周一的戴尔易安信媒体发布会,隆重推出了新一代SC全闪存产品系列(SC 7020F与SC 5020F),SC系列提供具有高经济性的闪存性能,单一阵列下最高可达到39.9万IOPS,最多可实现10个阵列的综合性能和容量的整合扩展,最大聚合IOPS性能可达390万IOPS,支持多种协议,包含完善的软件功能。更高效的帮助客户实现数据中心的现代化,SC系列的其他产品可提供具有卓越性能和成本优化的混合存储。
这两款新品都采用3U“一体化”结构,包括具有8核英特尔至强处理器的双控制器、最多256GB的内存,而且其多协议灵活性允许使用10Gb iSCSI和16/32Gb光纤通道网络连接。
融合/超融合构建下一代数据中心
由计算、存储和网络组成的传统数据中心,构成了我们信息化世界的基石。如今,数字化时代已然到来,数据量的激增推动了计算、存储和网络的需求,而传统数据中心无论在采购流程、日常运维还是升级扩展方面都有着诸多不易。因此,融合系统和超融合系统所代表的高性能、易于扩展性、快速部署和统一管理,将会成为现代化数据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样的结论也与IDC的预测一致,IDC分析预计全球HCI市场将从2016年的23.2亿美金增长到2021年的的76.4亿美金。对于中国市场的分析,不仅IDC十分看好,同时Gartner也同样认可HCI在中国即将迎来更大范围的发展。
难以忽略的安全需求
数据增长需要安全来保驾护航,这也是毫无疑问的。在《数据时代2025》报告中,IDC认为安全将成为一种重要的基础。全新来源的各种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自然语言处理等)将会给私人信息和敏感信息造成新的漏洞。不断产生的大量数据需要安全保护,而实际得到安全保护的数据则少之又少,这之间存在显著的差距,而且这一差距还将继续扩大,这是数据驱动型世界的一个现实。
IDC认为,到2025年,在全球创造的所有数据中,近90%的数据需要某种程度的安全保护,但得到安全保护的数据将不到一半。
安全问题犹如一柄达摩克里斯之剑,无论谁都无法在数字化时代下置身事外。戴尔易安信拥有一系列完善的数据保护产品组合Data Domain、Avamar、DPS、IDPA等,能够满足企业广泛的数据保护需求,实现安全、可信、合规,为你的数字化之旅保驾护航。
现在,根据IDC的报告,我们已经得出3个将会在中国大有可为的结论:闪存、融合/超融以及安全。说到这里小编想暂停一下,来说说戴尔易安信,我们知道原本戴尔在服务器领域的地位已经毋庸置疑,此时我们畅想一下,面对着潜力巨大的闪存、融合/超融合、数据保护市场,双剑合璧,戴尔易安信带来的效益会是1+1>2这么简单吗?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谷歌深度思维团队开发出名为MolGen的AI系统,能够像经验丰富的化学家一样自主设计全新药物分子。该系统通过学习1000万种化合物数据,在阿尔茨海默病等疾病的药物设计中表现出色,实际合成测试成功率达90%,远超传统方法。这项技术有望将药物研发周期从10-15年缩短至5-8年,成本降低一半,为患者更快获得新药治疗带来希望。
继苹果和其他厂商之后,Google正在加大力度推广其在智能手机上的人工智能功能。该公司试图通过展示AI在移动设备上的实用性和创新性来吸引消费者关注,希望说服用户相信手机AI功能的价值。Google面临的挑战是如何让消费者真正体验到AI带来的便利,并将这些技术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力。
哈佛医学院和微软公司合作开发了一个能够"听声识病"的AI系统,仅通过分析语音就能预测健康状况,准确率高达92%。该系统基于深度学习技术,能够捕捉声音中与疾病相关的微妙变化,并具备跨语言诊断能力。研究团队已开发出智能手机应用原型,用户只需完成简单语音任务即可获得健康评估,为个性化健康管理开辟了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