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技创新驱动中国联通云计算高质量发展研究

云计算是创新业务的基础承载,正全面融入社会生产生活中,我国正在加速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推进“数字中国”建设,给中国联通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

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形成势头,加速了数字经济、共享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云计算等信息通信技术不断突破,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层出不穷,新增长动能不断积聚。云计算是创新业务的基础承载,正全面融入社会生产生活中,我国正在加速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推进“数字中国”建设,给中国联通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本文分三部分论述。一、分析云计算行业正经历从互联网领域向传统产业领域渗透,泛在应用及产品迭代交互推进的阶段。联通云存在高端供给不足、科技领军人才短缺、研发创新和原创能力弱等问题。二、阐述以科技创新驱动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提出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发挥支撑引领作用,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核心是科技创新和全面提高产品质量。三、研究科技创新促进中国联通云计算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对策,从集团层面战略衔接、行业领域产品创新、自主研发保证可控、开放构建新生态、创新互联网化运营、集聚创新人才等方面提出建议。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要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推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1]。

云计算是信息技术发展和服务模式创新的集中体现,是信息化发展的重大变革和必然趋势,是信息时代国际竞争的制高点和经济发展新动能的助燃剂。云计算引发了软件开发部署模式的创新,成为承载各类应用的关键基础设施,并为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的发展提供基础支撑。云计算能够有效整合各类设计、生产和市场资源,促进产业链上下游的高效对接与协同创新,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基础平台,已成为推动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的关键要素,是推进制造强国、网络强国战略的重要驱动力量。

一、中国联通云计算发展概况和面临的挑战

(一)我国云计算行业蓬勃发展

“十二五”末期,我国云计算产业规模已达1500亿元,产业发展势头迅猛、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服务能力大幅提升、应用范畴不断拓展,已成为提升信息化发展水平、打造数字经济新动能的重要支撑。从产业格局来看,云计算市场份额向头部企业集中的趋势日益明显。根据Gartner全球云市场统计,亚马逊、微软、阿里云占据前三,其余厂商份额总和仅为1%左右。中国市场数据统计结果显示,阿里云、腾讯云、金山云三家就瓜分了超六成的市场份额,其中阿里云一家就占了47.6%[2]。

国内云计算的产业,还尚处于前期的爆发阶段,整体市场在政策、产业、资本的互相驱动中快速发展; 我国云计算服务提供商,在产品成熟度、合作生态构建、全球化部署等方面,正在努力地追赶全球顶尖水平。在国家产业政策下,国家部委、省(市)政府、垂直性的行业机构、大型央企、金融机构、保险、制造业等,逐步将非敏感性的业务系统“迁移上云”,并优选云作为整个IT架构转型和升级的载体。云计算的渗透正在逐步从互联网领域向传统产业的领域渗透,行业正处在泛在应用渗透以及产品迭代升级交互推进的阶段。

(二)中国联通云计算发展概况和面临的挑战

2013年以来,经过5年的努力,“沃云”(联通云品牌)公有云已具有国内最丰富的产品及应用储备,最广泛的资源覆盖,产品质量、服务支撑能力以及性价比最优等优势。向客户提供一站式多云服务(沃云+阿里云+腾讯云)、云网一体的快速开通能力,最大限度的满足各类客户的上云需求。 “沃云”私有云平台及部分行业应用已在省、市一级政务云,安监、司法、医卫、生态环保及旅游行业云项目中获得广泛使用。在产品研发中,作为开源软件的受益者,在坚定开源技术自研的基础上,为客户IT提供更多的开放架构,秉承应用至上、极简管理、云网一体、安全可靠的理念,为用户提供性能卓越的云计算服务。2018年联通云业务营收预估在16亿元(外部客户市场12亿、内部信息化云4亿),尚处于起步阶段,已建成85个资源池覆盖全国50个城市,计算能力81万核Vcpu、存储能力23PB。

当前,我国云计算行业存在服务能力较薄弱、核心技术差距较大、信息资源开放共享不够、信息安全挑战突出等问题;重建设轻应用、同质无序发展苗头显现。还有,市场需求尚未完全释放、产业供给能力有待加强、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凸现、产业支撑条件有待完善等。除了上述的行业共性问题以外,中国联通云计算在发展中还面临以下的问题与挑战:

一是新常态下,支撑通信信息业增长的传统优势和生产要素正在减弱,面向云计算的新动力、新优势亟待培养。缺乏足够的替代性竞争压力,没有感受到强烈的市场生存和发展压力。二是高端有效供给不足,低端资源供给过剩,行业市场份额不高,产品种类单一,产品稳定性可靠性等性能质量不足,满足产业互联网需求能力不强。三是在云计算领域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短缺,未能有效建立与云计算技术更迭与产业转型升级相适应稳定的创新IT人才队伍。四是技术创新能力较差,创新意识和原创能力弱。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发挥的还不够。更倾向于选择风险相对较低的成熟产品和成熟技术,不愿意选择风险高、周期长、难度大的原始开发创新。五是合作创新意愿不足,开放和合作程度还不高,利用和整合外部创新资源的能力还不强,与互联网、科研机构合作不普遍、不够深入。六是激励机制缺失,创新投入不足。研发人员激励不足,有动力缺能力,政策环境支撑不够。

二、以“科技创新驱动”为指导思想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拓展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建设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据中国、智慧社会提供有力支撑。要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强化战略科技力量。

(一)科技创新是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标志

创新型国家是指那些将科技创新作为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形成日益强大竞争优势的国家,是将技术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核心驱动力的国家。其标志是整个社会对创新活动的投入较高,重要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较强,投入产出的绩效较高,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在产业发展和国家的财富增长中起重要作用。一个国家拥有大批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创新型企业,并带动更多企业走创新发展之路,才能真正迈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科技创新是推进发展方式向依靠知识积累、技术进步和劳动力要素提升转变,促进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精细、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中的主体作用,吸纳企业参与国家科技项目的决策,产业目标明确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由有条件的企业牵头组织实施[3]。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强技术研发能力建设,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二)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牢牢把握科技创新方向

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面对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谋划新时代要用新的发展理念引领新的发展行动,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8月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上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紧紧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切实营造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体制机制和良好环境,加快形成我国发展新动源[4]。”科技创新是创新的核心,必须紧紧抓住科技创新这个核心和培养造就创新型人才这个关键,瞄准世界科技前沿领域,不断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全球创新版图正在加速重构,科技创新成为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利器。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呈现由欧美地区向亚太地区、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扩散,逐渐形成多元化格局。科技创新驱动经济社会发展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共同的战略选择。为抢占未来经济科技制高点,在新一轮国际经济再平衡中赢得先发优势,世界主要国家都提前部署面向未来的科技创新战略和行动计划。如,德国实施的“工业4.0”,美国的“国家制造创新网络”、日本的“工业价值链”等。

(三)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驱动发展

全社会科技供给总体上滞后于需求,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掣肘。近年来,中央在决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时不断强调全要素生产率,十九大再次提出“要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是指经济增长中扣除各类要素(如资本、劳动等)投入的贡献后,它通常被用来反映要素的使用效率[5]。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主要取决于三个力量:技术进步、资源配置效率、规模效应。

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主要依靠技术进步和改善资源配置效率,新增加产出,技术进步靠创新驱动,改善资源配置效率靠机制改革,实现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和新旧动能转换。创新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最大的动力来源,科技能够在更大空间上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同时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四)高质量发展是经济新常态提出的新要求

实践证明,创新和质量是转型升级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和抓手,创新是灵魂,质量是生命,市场竞争逐步转向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竞争。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转向质量效率,结构调整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转向依靠质量推动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给质量,缓解供求结构性失衡的矛盾,提升供给体系的中心任务是全面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提升质量作为推动供给结构、需求结构升级的重要着力点,改善产品和服务供给,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追求卓越。因为连接供需两端的就是产品和服务,质量对购买意愿和消费行为会产生重要影响,应充分发挥质量润滑剂与增幅器作用,放大需求、促进增长。

实现动力转换,培育竞争新优势,致力于建设一个要素配置优化,附加值高的质量和效率体系,既要加强核心技术和原创技术研发,又要改进质量,叠加性能优势和质量优势。发展高质量的、可创造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创造出新的经济增长点,将发展方向锁定新兴产业、创新领域。要推动“三个转变”,即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

(五)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科技创新的重大突破和加快应用极有可能重塑全球经济结构,使产业和经济竞争的赛场发生转换。技术更新和成果转化更加快捷,产业更新换代不断加快,科技创新活动不断突破地域、组织、技术的界限,演化为创新体系的竞争,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趋重要。

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应集中力量推进科技创新,寻求科技创新的突破口,抢占未来经济科技发展的先机,真正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到实处。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注重发挥企业家才能,加强产品创新、品牌创新、组织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提升有效供给,创造有效需求。

(六)坚定不移走自主创新道路

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科技强国是现代化强国的主要标志,符合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健全国家创新体系,强化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支撑,掌握全球科技竞争先机,在前沿领域乘势而上、奋勇争先,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6]”。发达国家现代化进程充分演绎了从科技强到经济强、国家强的基本路径。实践告诉我们,真正的核心关键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思想。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更加注重协同创新,努力取得基础性、战略性、原创性的重大成果。

要增强创新自信,在云计算、大数据、AI(人工智能)等科技领域由“跟跑者”向“并跑者”、“领跑者”转变,完全有能力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更大的跨越。在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深入发展的条件下,创新要素要更具有开放性、流动性,不能关起门来搞创新,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掌握新一轮全球科技竞争的战略主动。自主创新不是闭门造车、不是单打独斗,不是排斥学习先进,不是把自己封闭起来。要积极主动整合和利用好全球创新资源,从现实需求出发,有重点的参与全球合作,强化自主创新成果的源头供给。在引进和学习世界先进科技成果的同时,更要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努力使我国在技术创新上有所作为。

三、以科技创新促进中国联通云计算转向高质量发展的策略

新时代背景下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创造历史性机遇,催生云计算、智能制造、互联网+、分享经济等新科技、新经济、新业态,蕴含着巨大商机。中国联通作为央企,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有企业“六个力量”定位要求,强化“四个自信”,坚持使命引领,增强使命意识,强化使命担当,发挥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的作用,做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顶梁柱”,不负党中央、国务院的重托,为实现伟大梦想贡献全部力量[7]。

随着国家产业政策、大数据发展战略的逐步落地,以“云、大、物、智”为技术驱动力的产业互联网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云计算与诸多传统领域的深度融合。抓住这一宝贵窗口期,贯彻落实集团公司的“聚焦战略”、“五新联通”战略部署,进一步提升中国联通“沃云”品牌的影响力,迅速扩大市场份额,聚焦云业务引领,打造云网一体、安全可信、多云协同、服务定制的云业务整体发展策略。

(一)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切实践行央企经济责任

中国联通要成为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力量,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业务结构、转换增长动力,成为壮大综合国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这也是中国联通发展云计算促进国民经济信息化、信息基础设施发展、缩小“数字鸿沟”中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开创云计算领域高质量发展新局面的根本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集团公司实施聚焦战略创新合作发展和“五新”联通战略,加快互联网化转型,探索创新发展,形成竞争优势,实现云计算业务百亿级规模突破。聚焦在云计算业务领域,打造自主研发、价值经营、专业一体化、提质增效的核心能力,形成高性价比、有竞争力和差异化的互联网型、软件型产品,创新体制机制,大力推进产业链协同合作的发展模式,实现规模高速增长和效益持续提升,成为“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云服务提供商。

(二)以科技创新引领联通云的高质量发展

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围绕并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加大云计算关键技术、前沿引领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创新。打造以技术、标准、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新优势,提升“联通云”自主创新能力,为客户提供可信赖的产业互联网服务支撑。进一步优化研发布局,瞄准颠覆性技术创新,拓展重大科技项目的覆盖范围,有效组织软件科研开发力量的协同攻关,重点突破颠覆性、变革性技术。在一些重大创新领域组建国家实验室,打造聚焦国内外一流人才的高地,组织具有重大引领作用的项目攻关,形成代表国家水平、国际同行认同,在国际上拥有话语权的科技创新实力,成为抢占国际科技制高点的重点战略创新力量。

在产品技术开发方面,通过丰富沃云产品体系,进一步建设成为所有业务数据的汇聚平台和创新业务的统一承载平台,为引领创新业务发展夯实基础。加强国际标准化工作,不断强化中国联通在国际标准体系中的主导作用,提升科技创新与竞争话语权。积极参加行业标准跟踪研究,不断加强企业标准体系建设。提升实质性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的能力和水平,增加我国参与和主导制定国际标准数量,增强国际互认。在开源研发方面,积极加入Openstack(开放云架构)、ONF(开放网络基金会)、Hadoop(分布式系统架构)、天蝎计划(中国服务器系统国产定制技术标准组织)、DCA(中国数据中心联盟)等国际国内的标准组织,成为核心成员,积极跟踪和引入开源新技术,持续创新,借力开源实现低成本开发,并生成一大批自主知识产权和专利。

(三)以垂直行业领域产品创新驱动联通云的高速发展

把产品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勇于探索、大胆实践,加大技术业务创新、商业模式创新,聚焦政务、教育、医卫、环保、旅游、工业互联网等重点行业和中小微企业群,打造以能力为核心的创新业务板块,成为拉动增长的新动能。聚焦三大领域(社会治理、社会民生、诚信体系)和七大行业,加快做大行业市场规模。

加大垂直行业信息化和产业互联网发展,充分发挥网络、技术等资源禀赋和优势,做好产品和技术开发,提供云的综合解决方案,促进提升智能化水平。利用云网一体、多云及混合云管理等方面的独特优势,拓展存量及新增市场。借力“政府上云”及“企业上云”行动,实现沃云在各行业云市场的突破性进展。垂直行业及政务应用公安、社保、安监、国土资源等垂直系统的云计算市场是新的市场焦点,平安城市、雪亮工程和县域智慧城市项目更需要“云、大、物、智”的综合解决方案能力。“沃云”平台及集成的大数据、物联网平台可以为客户提供综合信息化服务。

1、以数据共享交换构建新型政务云

加大政务云、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和政务应用产品,全面支持国家、省级重点地市的电子政务项目。数据共享交换是未来政务大数据拓展的制高点,加速实现各委办厅局应用系统的整体迁移,大力渗透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和政务应用。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是实现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和开放的重要平台,是政务云数据资源层的必要组成部分。

2、以“云网数”一体化构建新型教育云

以教育云为入口,助力国家教育信息化十三五“三通两平台”建设,形成区域覆盖、多级分布、互联互通的数字教育资源云服务体系。将云桌面、区域教育云、高校云等产品作为主要抓手,推动教育主管部门、教育机构、学校上云;以拓展班班通/互动学习卡、互动宝宝、沃素养、沃幼通等以云服务为主的智慧教育信息化应用;以共建国家教育大数据平台为契机,规划建设联通“云网数”一体化的教育平台,打造“沃教育”品牌,拓展教育行业市场。

3、以云HIS为切入点构建新型医疗云

定位医院+医政两大市场,通过医疗云产品和云解决方案为引领,加大通用型产品、省级医疗云业务、医院云产品拓展,实施“医卫上云”计划,快速提升医疗市场渗透率。打造云存储灾备、云胶片、云HIS三项通用标准化产品,针对现有医院云、区域医疗信息化两类综合解决方案进行优化,形成标准产品与综合解决方案互为牵引、优势互补的产品体系。在省会城市重点推进二级以上医院、基层医疗机构上云,逐渐拓展影像、灾备上云。

4、以环保大数据构建新型生态云

国家环保、水利、住建等领域的信息化建设将进入实质性阶段,为“云、大、物”在该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加大智慧河长平台,智慧环保平台等架构建设,全面推广智慧河长项目,推动环保大数据业务突破。根据国家环保领域的信息化建设安排,重点关注环评中心排污许可平台,以环保移动执法和污染源信息采集为切入点,以点带面推进智慧环保产品落地。

5、以智慧景区构建新型旅游云

未来几年,旅游相关行业的信息化建设将迎来高速发展阶段。通过与国家旅游局信息中心(12301)、BAT、携程网等企业的战略合作,整合行业资源和能力,打造旅游大数据平台(2.0)、旅游产业监测与应急指挥平台、景区一体化管控平台及乐享酒店平台等优势产品。抓好旅游产业监测、旅游大数据、全国旅游态势、旅游云、智慧景区、酒店信息化等,加大旅游产业数据整合和应用。聚焦高星级景区、新建景区、升级和保级的景区,获取智慧旅游项目。

6、以工业互联网融合构建新型制造云

重点关注大型企业集成创新和中等工业企业应用普及的工业互联网应用领域,配合政府扶持的“企业上云”行动,面向广大制造企业提供设计、生产、工程、销售、供应链管理等基础工业云服务,以标准化SaaS服务产品(ERP、PLM、SCM)+云网一体产品的组合营销方式,围绕各类传统工业云平台的迭代升级切入市场。同时,与行业龙头企业合作,聚焦数控机床、医疗设备、电动机等行业,推广“沃根云”服务。通过云应用牵引,面向制造企业(前装)、设备使用企业(后装)、融资租赁服务提供商(设备抵押),拓展设备管理云市场。

7、以孵化模式构建新型小微企业云

重点聚焦于商务楼宇、高新技术园区等聚类市场客户以及众创空间、孵化器等双创市场客户,以 “沃云”公有云产品面向中小微企业、创客和各类对高并发互联网实时访问有需求客户(小微APP),打造公有云的便捷价优的竞争优势,实现10万户以上的小微企业上云。

(四)以自主研发为核心保障联通云的安全可控

扩大科技创新资源的总供给和研发投入,提高科技创新资源的配置效率。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协同的技术创新协作体系,侧重产业目标导向的应用开发和战略目标导向的集成创新。对标亚马逊和阿里,构建五大产品研发体系(计算、存储、网络、数据库、安全),覆盖基础IT环境的所有主流应用,2020年前开发功能超300项。建立具备独立研发、持续创新、快速迭代、响应需求的自主研发体系,以北京为基础研发中心,在西安等地设立研发分中心,与Intel、华为、紫光和高校成立联合创新实验室。培养一批架构师和专业技术带头人,具备“使用一代、储备一代、预研一代”的研发和创新能力。

在自主研发的同时持续优化自有“沃云”平台,打造差异化四大能力。即,立足央企背景打造政务云及政府主导行业云类的私有云、混合云能力;立足运营商背景打造云网一体的产品能力;立足国企背景打造安全可靠的品牌定位;立足全国四级运营背景打造属地化运营能力。基于敏捷开发和持续集成,部署三朵云(方案云、体验云、专家云),根据需求情况对现有产品加强迭代开发,不断完善功能。

(五)以技术开放共享构建“多云合作”共赢新生态

不拒众流,方为江海。坚持“合作共赢、协同发展”,大力深化外部合作,构建外联内通的合作新生态。加快推进与战略投资者的合作,发挥战略投资者的核心优势,通过业务和资本的深度合作,构建开放合作生态,推动重点业务和产业链融合发展,扩大联通在云计算创新业务领域的中高端供给。持续推进行业内企业间在资源、创新等领域的共建共享、深度合作,形成发展的协同效应。

积极面向产业链,在技术、业务、资源、资本等诸多领域扩大合作,构建良性的产业生态圈。PaaS(平台即服务)推动合作自营,打造泛在适配、标准接口、性能敏捷的能力开放平台;SaaS(软件即服务)打造生态智慧、万众创新的应用软件聚合平台。开放“沃云”公有云后向流量经营,实现与第三方合作伙伴的流量共享和经营合作,基于沃云软件商城,打造面向中小企业、双创企业的云生态链。同时多元主体合作创新,与相关利益方联结成创新共同体,打造良好的产业生态和创新型产业集群。引导和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政策性融资与产业基金相结合,社会资本混合所有制深度改革。

(六)坚定执行“五新联通”战略,创新互联网化运营机制

全力推进维系、产品、运营、管理互联网化,建立亲切、方便、透明的客户关系,简约、扁平、高效的产品、网络和组织体系,降低运营成本,推进全面互联网化运营转型。依托开源先进、规模弹性、智能调度、安全可控,覆盖全国和香港地区主要业务区域的云网融合统一平台,实施扩展性强、性价比高、安全稳定的发展策略,实现功能快速迭代、DevOps(研维一体)的互联网经营模式。

1、构建平台一体化运营体系

强化统一营销、对外合作和集约经营,全网平台资源集中管理和开放共享,提高集约运营效率,适应云计算业务通用普适的特征,发挥集中计算、集中存储的优势,实现集中研发、统一部署、统一支撑,打造标准化平台、定制化解决方案,快速积累标杆客户,形成行业领先竞争力。强化公有云的全网资源池统一营销,调动专业公司、各省分公司、各地市分公司积极性,合理分工、优势互补,O2O线上线下齐发力,快速做大平台规模。

2、打造横、纵向运营协同矩阵

通过生产组织体系调整优化,统筹支撑能力与相关资源,形成对一线云业务商机的快速响应与支撑,减少内部成本,实现协同。

横向:沃云实施单一主品牌、多产品线子品牌的品牌策略,全国/全球统一运营沃云品牌。实施统一产品管理策略,需求、设计、立项、 研发、包装推广的全闭环管理。统一价格管理、价格标准,完善折扣机制,探索弹性线上定价模式。落实运营统筹、运营支撑、运营监控、运营调度责任。

纵向:推进建立纵向一体、扁平垂直、条块协同的体制机制,打造专业化管理能力,深入推进专业化运营。借助集团政企创新业务板块(云大物智移)全业务产品与品牌、全领域客户群、覆盖全国的渠道优势,贯穿四级到边(集团-省-市-县)的专业营销服务能力。发挥专业化公司优势,形成为全集团提供产品支撑、技术支撑、服务支撑能力。以资源统一规划、统一销售为核心,理顺责权利关系,进一步完善专业支撑的全网矩阵式运营体系。

3、深化互联网思维,强化互动分享和线上支撑

完善综合化+专业化支撑系统建设,配合解决方案支撑及集成穿透,线上分享体验,优化产品口碑;建立体验式需求反馈机制,形成针对重点应用场景的产品化解决方案;加强专家支撑体系建设,强化产品及技术赋能培训,打造专家团队,建立人才工作站,实现“线上专家”全网随时调用。

建立知识管理体系,依托“人才社区”、“牛人部落”等建立知识共享平台。知识技能分类图谱、对应理论知识、对应实践案例等。将知识共享作为中高端人才必须执行的专业任务,明确年度需要完成的任务方式和数量,撰写案例、开发内训教材、担任内训师、在线解答专业问题等。

4、新机制与创新制度作保障

优化考核激励机制,强化激励导向,实行独立的资源配置、进行单独的 KPI设定。云领域与传统基础通信业务相区隔,制定适合科技创新发展模式的评价与考核标准、管理制度及流程。针对云产品的孵化期、成长期、成熟期等不同阶段,分期设定产品线利润考核目标,实现对创新业务的战略培育。

(七)集聚创新人才,改革用人制度,加快云计算团队建设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推进自主创新,人才是关键。没有强大人才队伍作后盾,自主创新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坚持以用为本、按需引进,重点引进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创新产品和商业模式的创新创业的领军人才、高层次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要放手使用人才,鼓励大胆创新、包容创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有所成。

实施创新领域人才机制区隔管理,围绕“增数量、提能力、强使用”的目标,加大创新人才引进和内部流动力度。加速存量人员向IT人才转型,提升人力使用效能。要制定人才吸引培养、合理评价导向政策,培养造就吸引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IT科技人才。为科研人员营造安心致研、潜心创新的良好条件,提高科研经费,让人才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

用人制度“新机制”改革上打破现有职级体系,实行基于能力的角色管理;打破部门功能式运营方式,实行项目制运作;打破岗位绩效考核模式,实行项目绩效考核;打破传统聘用方式,实行“能进”和“能上”; 打破“铁饭碗”,实行“能出”和“能下”; 打破统一薪酬管理模式,实行薪酬特区政策。弘扬培养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培育一批高层次、知识型、创业型工程师,提升联通云的吸引力、美誉度、新形象。

参 考 资 料

[1]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民出版社,2017年10月

[2]工业和信息化部,云计算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年),2017年4月

[3]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12年9月

[4]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2016年1月

[5]陈启清,以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中央党校经济学教研部,2018年4月

[6]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新华网,2018年5月

[7]中国联通党组关于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指导意见,党组[2018]41号,2018年3月

来源:至顶网云计算频道

0赞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2018

07/03

17:22

分享

点赞

邮件订阅
白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