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高校人才培养正经历着一次新的改革热潮。为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教育部正全力探索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下的人才培养道路,各高校、产业界也纷纷响应,产学协同,为新工科教育贡献力量。
作为中国顶尖高校,北京大学也在积极促进新工科建设、不断探索新型高等教育模式。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的资深讲师张齐勋老师与华为云联合打造了《互联网软件开发与实践》课程。经过北大与华为云双方的深入耕耘,这门由产学界联合创办的创新型课程获得了优良成果。学生们通过华为云DevOps一站式软件开发服务平台,成功完成工程项目的开发,成功落地应用。
在学院中,张齐勋老师主要讲授移动平台应用软件开发以及互联网软件开发与实践等课程,多次参与教材编写,同时负责学院信息化系统建设。在校工作期间,先后参与了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取得了多项成果,并申请了多项软件著作权。
该课程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模式,学生在上课时与来自北京大学教务、就业、食堂等各需求部门的负责人,以及华为云的专家深入交流,按照企业的真实开发流程,讨论需求、分工协作,借助华为云DevOps一站式软件开发服务平台进行实操,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开发场景中,并最终转化为可直接落地的成果。
《互联网软件开发与实践》课程可以说有效解决了高校的软件开发教育中一直存在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开发脱节的问题,通过将实际应用系统基于软件工程与云相结合,完美融合了理论知识教学与工程实践,打造了一个极具创新性的人才培养新模式。这是北京大学以教育部指导方针及多年教学经验为驱动,对新时代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次成功探索。同时也是华为云积极响应教育部、工信部新工科建设精神,与北京大学在产学协同育人方面的一个代表性项目,是华为云助力高校人才培养的一个里程碑。
7月24日,“AI上有信仰的云——华为云中国行2018·北京站”将正式拉开帷幕。北京站是华为云中国行2018系列活动第三站,将在东区故事D.Live生活馆举行。届时,张齐勋老师将出席大会并发表《文化传承 打造人才培养新模式》主题演讲,为大家详细解读北大与华为云双方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做出的努力与收获。
在华为云中国行2018北京站期间,华为云将联合业界领袖、精英大咖共同就文化传承与科技创新、企业数字化转型等话题进行深入探讨,分享技术应用实践以及数字化转型经验。通过业界领先的联合创新场景化展示及技术体验,让大会参与者能够亲身了解华为云的最新进展,从他人的成功经验中获得战略洞察,寻求商业价值。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Anthropic发布了面向成本敏感用户的Claude Haiku 4.5大语言模型,定价为每百万输入令牌1美元,输出令牌5美元,比旗舰版Sonnet 4.5便宜三倍。该模型采用混合推理架构,可根据需求调整计算资源,支持多模态输入最多20万令牌。在八项基准测试中,性能仅比Sonnet 4.5低不到10%,但在编程和数学任务上超越了前代Sonnet 4。模型响应速度比Sonnet 4快两倍以上,适用于客服聊天机器人等低延迟应用场景。
上海AI实验室联合多家顶尖机构开发出全球首个科学推理大模型SciReasoner,该模型在2060亿科学数据上训练,支持103个科学任务,能够像科学家一样进行逻辑推理并展示思考过程。它实现了化学、生物学、材料科学等多领域知识整合,在分子设计、性质预测、文献分析等方面表现出色,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强大的AI助手工具。
英国初创公司Nscale将为微软建设四个AI数据中心,总计部署约20万个GPU,合同价值高达240亿美元。首个数据中心将于明年在葡萄牙开建,配备1.26万个GPU。德州数据中心规模最大,将部署10.4万个GPU,容量从240兆瓦扩展至1.2吉瓦。所有设施将采用英伟达最新Blackwell Ultra显卡。
南洋理工大学研究团队开发出SHINE方法,这是一种无需额外训练就能实现高质量图像合成的新技术。该方法通过巧妙引导现有AI模型的潜能,能够在复杂光影条件下完美合成图像,包括准确的阴影生成和水面倒影效果。研究团队还创建了ComplexCompo基准测试集,验证了SHINE在各种挑战性场景中的卓越性能,为图像编辑技术的发展开辟了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