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事情我们所想与实际情况可能差距甚远,比如云。以2006年AWS推出EC2(弹性计算云)为标志,云计算进入大众市场已经存在超过10年。在中国市场阿里云是最早做云的,阿里云于2009年正式成立,算起来今年也已是第十个年头。这10多年来,云在中国市场得到广泛推广,从默默无闻到人尽皆知,技术上也都趋于稳定和成熟。与此同时,市场对云的热情开始褪去,人们对云的热情似乎正在被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取代。
这一切让我们一度以为,云在中国市场已经没有太多深谈的必要,直到《2018中国数字化转型进程调研报告》的推出。为了完成这份报告,至顶网2018年年底对400多名企业用户进行调研,这些用户遍及众多行业,颇有代表性。数据显示,在云计算方面没有起步和正在规划的占比43.7%,正在进行IT硬件设施云化占比23.9%;已完成IT硬件云化,正进行应用云化占比19.2%;基本完成云计算部署,进入混合云阶段占比13.2%。
看到这个数据后,笔者也与一个云服务商高管进行了交流。他所在的公有云服务商主要面向政务云市场,在他看来,实际上云可能比这个数据更慢,他的直观感觉政务云市场业务上云率可能不到20%。
不止是他,在与业内众多云计算从业者的交流中我们越来越感到,中国政府和传统企业的上云之路还很漫长。在中国还有大量用户徘徊在云计算市场的门外,它们期待厂商、媒体等各种机构给予更多帮助,帮助它们答疑解惑。因为尽管云计算概念普及多年,但仍有不少人对云一知半解。比如,为什么要选云,到底该选公有云还是私有云?
正式基于这一状况,我们在《云云众声》栏目中围绕公有云推出了一个系列报道,我们以访谈形式,每期邀请一位资深行业用户,就云的相关话题进行探讨,话题包括为什么选云、如何选云、如何用云等等。我们力图通过这种对话给更多徘徊在门外、正受云困扰的用户提供一些帮助。
我们深知,即使是像公有云这样采用订阅方式,宣称有着互联网体验的云服务,还有不少“坑”。以我们至顶网为例,我们从一个传统IT架构到上云,然后从一个公有云换到另一个公有云,不算太复杂的业务也经历了多次的折腾。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折腾,再加上2018年我们对国内主流公有云开展的一次公有云评测活动,让我们对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以及感悟。这些知识和感悟我们将都带到我们的报道中。
我们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的工作带来一点帮助,哪怕微不足道的一点我们就很知足了。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三星与AI搜索引擎Perplexity合作,将其应用引入智能电视。2025年三星电视用户可立即使用,2024和2023年款设备将通过系统更新获得支持。用户可通过打字或语音提问,Perplexity还为用户提供12个月免费Pro订阅。尽管面临版权争议,这一合作仍引发关注。
浙江大学团队提出动态专家搜索方法,让AI能根据不同问题灵活调整内部专家配置。该方法在数学、编程等任务上显著提升推理准确率,且不增加计算成本。研究发现不同类型问题偏爱不同专家配置,为AI推理优化开辟新路径。
苹果M5 MacBook Pro评测显示这是一次相对较小的升级。最大变化是M5芯片,CPU性能比M4提升约9%,多核性能比M4 MacBook Air快19%,GPU性能提升37%。功耗可能有所增加但电池续航保持24小时。评测者认为该产品不适合M4用户升级,但对使用older型号用户仍是强有力选择。
清华大学研究团队提出SIRI方法,通过"压缩-扩张"交替训练策略,成功解决了大型推理模型"话多且准确率低"的问题。实验显示,该方法在数学竞赛题上将模型准确率提升43.2%的同时,输出长度减少46.9%,真正实现了效率与性能的双重优化,为AI模型训练提供了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