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钟指向早上8点
河南省立眼科医院
眼遗传病诊区2号诊室内
雷博教授开始了一天繁忙的工作
候诊患者排起了长龙,雷博教授的诊室门口也被患者们焦急地包围着。
30年的接诊经验,使得雷博教授深刻理解患者就诊时的不安与焦虑……他详细询问病史、初步检查、眼科特殊检查、全身检查、分析解析各项临床表现和检查结果、告知注意事项……一上午的门诊时间很快就结束了。
门诊结束后,雷博教授又继续领导团队进行各种数据分析、筛选出有科研价值的病例,并在实验室进行针对性研究,目的是了解发病原因、提高诊断效率并探索新的治疗策略等。
不仅如此,到了晚上,雷博教授还坚持深耕学术文章。
普通却充实,这是河南省眼科研究所副所长,河南省眼科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河南省眼科生物医学工程研究中心主任雷博教授的一天。
“临床诊断就像破案,每一种眼遗传病的病因都像是隐藏很深的罪犯,但做坏事一定会留下蛛丝马迹,而诊断过程就是根据这些证据来进行综合分析,通过去伪存真、反推病因、找出真凶的过程。”雷博教授说。
让90%的患者不出县
就能解决好看病就医问题
雷博教授所在的河南省眼科研究所,覆盖河南周边1亿多人口,优质医疗资源总体供给不足,城乡之间、城市大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之间服务能力仍有较大差距。
“一些基层医院只能看结膜炎、近视这些简单的眼病,在眼底病的诊断与治疗方面可以说是一片空白。而对视力危害大又易被忽视的往往就是眼底病。”雷博教授说。
以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为例,中国糖尿病患者人数约1.1亿,DR的患病率为18.45%。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是成年人第一位的致盲性眼病。
“很多基层的患者等到发现视力下降,再到大医院就诊时,往往已经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雷博教授说。
因此,要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需求,需要做好基层实力培育,并提升县域服务能力,让90%的患者不出县就能解决好看病就医问题。
为解决这一问题,“互联网+”在医疗健康领域的作用日渐突出,已成为推进医改、解决百姓看病难问题的重要途径。
雷博教授团队与北京致远慧图科技有限公司采用戴尔远程视频会议整体解决方案联合研发了人工智能眼病辅助诊断机器人、临床视觉电生理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等。
打通基层就医“痛点”
让优质医疗资源方便可及
2015年,河南省人民医院率先在全省实施覆盖省域的互联智慧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建立了覆盖138家地市级、县市级医院的远程医疗协作网,跨省域联通了巨鹿县人民医院、山西晋城人民医院等。
此次新冠肺炎期间,通过远程会诊医疗协作网,联通全省130多家医院,会诊100多例病人,确诊患者14例。
“在远程会诊平台中,基层医院借助人工智能进行眼疾的初步筛查工作,对于严重或仍旧存疑的病例,可以申请中心医院专家进行远程人工阅片或会诊,通过AI+远程医疗的方式,帮助更多的基层普通百姓。”雷博教授介绍。
AI赋能医疗
眼科成最大热门
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日渐成熟,医疗领域越来越多开始应用AI技术,特别是医疗影像识别技术极大提升了工作效率,成为医生的得力助手。
在眼科和视觉科学领域,人工智能的应用也呈爆发式增长。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2019年第八期特别推出了一期《AI技术在眼科研究中的应用》专刊,国际第一篇关于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应用的指南也出现在眼科。
美国卫生监管机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 2018年4月11日首次批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的医疗设备,而这一产品就是一种对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进行筛查的软件程序。
在人工智能辅助影像诊断领域,眼科走在了前列。
雷博教授在人工智能辅助诊断方面颇有研究,与团队及国内多家单位联合研发了人工智能机器人“嵩岳”,这是国际上首个用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筛查的机器人医生。
作为“嵩岳”的主要研发者,雷博教授说,科技创新最终目的是惠及百姓,“嵩岳”是一个很好的辅助诊断助手,但还需要不断学习。
科技创新
带来了生生不息的活力
在雷博教授看来,科技创新带来了生生不息的活力。
无论是出诊,还是带领团队科研,亦或深夜专研科研文章,繁忙的工作中,雷博教授都借助科技强有力的支持。
用创新的态度守护职业准则是雷博教授的关键词,人类对生命奥秘的探索从未止步,像雷教授这样以科技力量为健康保驾护航的实践也从未停息。
“从多方奔走会诊,到AI高效诊断”的时代已经近在眼前。
△远程视频会议整体解决方案
自1994年第一台Latitude笔记本面世,到2019年全线产品焕新登场,Latitude系列的推出已满25周年。这25年来,Latitude商用笔记本,便于携带的小巧机身、支持全天使用的长续航、以及出众的智能AI优化……不断突破自我、锐意探索,坚持为用户打造更优质的产品与更专业的服务。Latitude全新下一代产品会以AI智能的新技术诠释Latitude独到的商用美学。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数据中心分类对企业选择合适设施至关重要。不同类型数据中心在可用性、运行时间和特殊服务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主要分类方法包括:层级系统(Tier I-IV)评估可靠性和冗余度;功率容量以兆瓦为单位衡量规模;可持续性认证如LEED标准;服务模式区分私有和托管设施;规模分类涵盖超大规模、传统、模块化和微型数据中心。理解这些分类体系有助于企业根据业务需求、性能期望和预算约束做出明智决策。
腾讯微信AI团队开发的ComoRAG系统通过模仿人脑认知机制,让AI具备了动态记忆和循环推理能力,在长文本理解任务上相比传统方法准确率提升高达11%。该系统采用三层知识组织结构和五步认知循环过程,能够像侦探破案一样主动探索线索、整合信息、构建完整推理链条,特别在处理复杂叙事推理问题时表现优异,标志着AI从信息检索工具向智能推理伙伴的重要转变。
2025年,企业数据平台已成为业务运营的核心支撑,随着AI深度融入日常工作流程,企业对清洁、易用的实时数据需求激增。Apache Iceberg和Delta Lake等开放格式正在打破供应商锁定,统一平台将编排、治理和元数据管理集成一体。主要厂商纷纷推出AI原生功能,支持混合云和边缘部署。预测显示,企业数据平台市场将从2025年的1113亿美元增长至2032年的2435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11.8%。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团队开发的4DNeX系统实现了从单张照片生成完整4D动态场景的突破。该技术采用6D视频表示法融合RGB颜色和XYZ空间信息,构建了包含920万帧数据的4DNeX-10M大规模数据集,通过改进视频扩散模型实现15分钟内的高效生成,在动态程度和一致性指标上显著优于现有方法,为虚拟现实、影视制作等领域提供了新的技术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