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InfoQ 主办的全球顶级技术盛会——QCon 全球软件开发大会2020深圳站正式开启,作为领先的云服务提供商,华为云多位资深技术专家亮相QCon深圳站,并在 “云原生应用开发实践”技术专场分享企业微服务开发、云原生应用开发与最佳实践、区块链应用开发等内容,为与会者深度解析了云原生2.0时代,企业下一代应用开发模式的要点与秘诀。
企业微服务应用开发思考与实践
随着云原生技术的成熟和市场需求的升级,云计算的发展已步入新的阶段。云原生2.0时代已经到来。
从技术角度看,以容器、微服务以及动态编排为代表的云原生技术蓬勃发展,成为赋能业务创新的重要推动力,并已经应用到企业核心业务。
从市场角度看,云原生技术已在金融、制造、互联网等多个行业得到广泛验证,支持的业务场景也愈加丰富,行业生态日渐繁荣。
云原生2.0时代,企业希望将应用快速上云,并灵活应对业务和用户环境,这就需要通过灵活的微服务架构来承载业务和应用。微服务低耦合、高内聚的特性非常适合将复杂业务拆解为许多小型模块,方便开发团队快速开发、快速响应。然而,微服务应用开发也存在着一系列固有问题,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充分利用微服务的优势,达到企业开发转型的目标。
华为云微服务产品经理丛琳琳现场分享
云原生应用开发的大道与小术
云原生2.0时代,企业开发人员需要面对众多技术与模式的转变,微服务开发只是其中之一。
华为云高级产品经理赵彦深入探讨了云原生应用开发者需要面对的挑战与诉求,结合华为云CloudIDE服务基于云原生2.0理念的技术与实践,分享了开发者如何适应和突破。
华为云高级经理赵彦现场分享
赵老师为云原生开发总结了四个关键字:“道、法、术、器”,“道”就是云原生开发理念,“法”即开发方法,“术”则为开发技术,而“器”是实际应用交付需要的工具。
云原生开发的核心理念就是提升质量效率,这需要在项目启动、中间交付和上线发布环节都做到高效灵活。为了达成这样的目标,华为云CloudIDE,面向云原生的轻量级WebIDE 开发平台打通云原生应用的开发和运行态,帮助开发者解决实践中遇到的困难。
云原生应用与传统应用共存的最佳实践
华为数字化转型实践见证了自身从“非云原生企业”逐步成为“新云原生企业”的发展历程。
即便掌握了云原生应用开发的能力,华为自身在云原生落地过程中也遇到了诸多挑战,华为云应用平台领域集成总监黄靖凯分享云原生应用与传统应用共存的实践。
华为云应用平台领域集成总监黄靖凯现场分享
应用数据全面联接是企业数字化转型最艰巨的任务,也是云原生从理论到落地过程中需要跨越的一大鸿沟。ROMA Connect 源自华为10年+数字化转型实践,聚焦应用和数据的全面联接,它打破了企业使用云原生应用的时间、空间和开放性瓶颈。从理论到落地过程中,担当起云原生应用与传统应用、业务应用与业务数据之间高效联接的重任。
高效区块链应用开发实践
区块链是下一代 IT 技术发展趋势中的重要的基础技术。区块链解决了多节点互信难题,可将人类从制度信任带入了机器信任时代。
区块链技术的落地并不是“单打独斗”的,而是需要多方协作,汇聚从采集,分析,存储等技术。在华为云看来,区块链服务平台是支持产业发展的基础,区块链本身可以结合物联网等技术支持可信设备认证等工作,进而为上层业务带来更多价值。
华为云区块链高级产品经理王磊现场分享
持续技术创新,云原生2.0时代与开发者共成长
华为云基于多年在技术社区的贡献,在容器、微服务、DevOps等技术领域持续创新,结合大量自身业务改造及服务企业级客户的实践积累,华为云将重点打造“创原会”等云原生交流平台,持续开源社区贡献,向开发者提供应用使能,AI使能,数据使能三大技术使能服务,使其轻松应对未来云时代的挑战,助力开发者在云原生2.0时代快速进化,持续成长。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在迪拜Gitex 2025大会上,阿联酋成为全球AI领导者的雄心备受关注。微软正帮助该地区组织从AI实验阶段转向实际应用,通过三重方法提供AI助手、协同AI代理和AI战略顾问。微软已在阿联酋大举投资数据中心,去年培训了10万名政府员工,计划到2027年培训100万学习者。阿联酋任命了全球首位AI部长,各部门都配备了首席AI官。微软与政府机构和企业合作,在公民服务和金融流程等领域实现AI的实际应用,构建全面的AI生态系统。
Google DeepMind最新研究发现,视频生成AI模型Veo 3展现出惊人的零样本学习能力,能够在未经专门训练的情况下完成图像分割、边缘检测、迷宫求解等多种视觉任务。研究团队通过18,384个视频样本验证了这一发现,认为视频模型正朝着通用视觉智能方向发展,可能引发类似大语言模型的行业变革。
苹果与俄亥俄州立大学研究人员发布名为FS-DFM的新模型,采用少步离散流匹配技术,仅需8轮快速优化即可生成完整长文本,效果媲美需要上千步骤的扩散模型。该模型通过三步训练法:处理不同优化预算、使用教师模型指导、调整迭代机制来实现突破。测试显示,参数量仅1.7亿至17亿的FS-DFM变体在困惑度和熵值指标上均优于70-80亿参数的大型扩散模型。
北航团队开发的GeoSVR技术突破了传统3D重建方法的局限,采用稀疏体素表示和体素不确定性评估,无需依赖初始点云即可实现高精度表面重建。该方法通过智能的深度约束和体素协同优化策略,在DTU等标准数据集上取得了最佳性能,为VR/AR、文物保护、影视制作等领域提供了新的技术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