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末年初,华为对外公开了任正非在企业业务及云业务汇报会上的讲话,发言中对三岁的华为云“敲打”了一番,要求“一定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不能面面俱到”。
上述发言公之于众后,众议纷纷,不少业内人士甚至认为,任正非是在“踩刹车”。还有人猜测,任正非话里话外暗示,正式上线三年多、如今跻身国内第二的华为云,也许又要大动筋骨。
争议并非空穴来风,看似出身“豪门”的华为云,比国内友商后发数年,未来能否先至?
有所为有所不为,在窄门里如何走出宽路?
硬件出身没有互联网经验如何补足短板实现赶超?
要解决问题,先直面问题,风口浪尖之上,华为云主动走到台前,以一封给客户伙伴的信,回答了业内外关切与质疑。
在高科技行业,先发制人是常态,后发制人是例外。看似衔玉而生的华为云,其实是云计算市场的后来者。2017年3月,华为宣布成立Cloud BU时,放眼全球,亚马逊的AWS已经面世了13年,纵览国内,阿里云也诞生了8年之久。
跟风者死,造风者兴。
后发入场的华为云,“不可能简单采取阿里、亚马逊……一样的道路,要找出一条路来,而不是简单模仿。”
华为云的道路是什么?《孙子兵法》云,“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而敌寡。”
因此,华为云必须集中兵力,发挥自身所长,收缩企业战线,主攻重点腹地,优先为大行业、大企业服务,打造“黑土地”,“看见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扑上去用‘刀子’插进去”,就能在窄门里走出宽广路,谋得大市场。
在云计算领域,无论是在全球还是在中国市场,占据鳌头的都是互联网公司,硬件出身的华为云如何补足短板?华为已经想得很清楚了。
知己知彼、权衡长短之后,转变思路,“必须构建卖云服务的能力及支持面向客户提供云服务的运营、运维能力”。
而后师夷长技以自强,“我们向亚马逊、微软学习的同时,也要将本身30年的网络积累做成云服务市场独有的优势,开创更大的空间,构建差异化特色。”
后发者实现赶超,必须建立能打硬仗的组织,“内部统一组织,是靠打胜仗来牵引的,在打胜仗中不断来组合队列”,要提升作战效率,打破组织墙和部门墙,要在一线形成场景化的合成作战,“飞机”“大炮”“机关枪”……统一指挥,实现“作战综合化,能力专业化”。
回看开头的那番“敲打”,与其说是 “踩刹车”,倒不如说任正非是在“鞭策”华为云,快马用鞭催才能日行千里,响鼓用重锤才更铿锵有力。
如此看,华为云的公开信既是“阶段回望”,回答了华为云是谁,过去三年从何处来,又是“军令状”,厘清了未来要到何处去,同时也是对客户的“表白书”:“为耕种者育土,为行远者铺路”。
《华为云2021年给客户伙伴的一封信》
亲爱的朋友:您好!牛年将至,万象更新。
感谢您坚定地选择与华为云携手跨越不平凡的2020。
每每年关,就是全球华为人“胜则举杯相庆”的日子,也是华为罗马广场“烧不死的鸟是凤凰”真理越辩越明的日子。
2021伊始,也不例外。
任总针对华为企业业务及云业务的讲话,让承载着希望的华为云再一次站到了华为和圈内舆论的风口浪尖,一时间有板砖齐飞的热闹,也有百家争鸣的真知灼见。
这是一条注定充满艰辛和挑战的路,为什么要走?
“我们要战略聚焦,一定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因为我们是力量有限的公司,确定要做的项目就一定要做好,做精。”有人说,这可能是对华为云业务发展踩下的刹车,也有人说在“华为的字典里没有第二”。
做智能世界的黑土地,站在转折的关口,华为云何去何从?
初生牛犊不怕虎--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3年前,华为战略投入公有云,提出做智能世界的五朵云之一。一时间,更多的是来自内外部众多的阻力与看衰。很多人认为,华为硬件出身,没有做公有云的基因;互联网巨头已占据先发和应用,华为云缺少竞争优势;最佳时机已经错过,公有云市场的机遇期已经关闭......
而在华为看来,城市和企业的智能化时代才刚刚到来。数字经济的基础是联接和计算,其中5G与物联网是联接技术的关键,而云和AI代表计算技术的核心。
华为选择靠技术和服务变现,不靠用户数据变现,严格遵从商业模式的发展,严格恪守边界约束。
九牛二虎之力--技术持续创新,对客户宗教般虔诚让伙伴生态生机勃勃
记得曾有一位日本记者在参观华为日本研究所的时候感慨:“在华为的身上,看到了日本人的严谨,美国人的创新和中国人的勤奋。”
前不久,在网上热议着华为一位销售写给得到的一封信,罗振宇在节目中分享了华为人甘做“人桥”的勇气和决心,而这也正是华为30多年和华为云3年多来,服务客户千千万万故事中的一个缩影。“我们要如何发展,要找出一条路来,而不是简单地模仿”。正是凭着这样的倔强,华为云拼尽九牛二虎之力,一路狂奔。
在极致性价比、可用性、数据安全性等基础能力上构筑核心竞争力。截止2020年第二季度,华为云以15.5%份额位居市场第二,较Q1季度的14.1%进一步上升,同比增速高达259.6%,增速最快。上线了210多个云服务及解决方案,覆盖了全球23个地区,运营了45个可用区,汇聚了160万开发者,上架了4000多应用,云伙伴达到了18000多个......
风马牛不相及--心无旁骛,找到最优解
俄罗斯钢琴家里希特说,远望去墨黑一片,然而身临其下只不过是灰色而已。
坚持创新,让客户像用电一样方便地使用云服务才是华为云的目的。在过往的1000多天里,每一次面红耳赤的争执,都让市场、产品、服务的沟通会如同一场场战斗。
然而,前行的道路并非一片坦途,这当中,不仅有忠言逆耳的鞭策,也有道听途说的风言风语,而每一次,都会让华为云处在内外部的风口浪尖之上。
“只有华为云提供的云服务做到最好,客户才会优先选择我们”;
“内部统一组织,是靠打胜仗来牵引的,在打胜仗中不断来组合队列”。
俯首甘为孺子牛--选择不凡
从火神山紧张的建设现场,到无处不在的疫情防控;
从在线诊疗、精准筛查到“停课不停学”,全面复工复产;
从深入教育、医疗、交通、制造、金融、能源等千行百业的数字化转型,到推动城市和社会的智能化升级;
从用得起,用得好,用得放心的“普惠AI”到实现全场景智慧的“智能体”技术架构;
从坚持让技术有温度的品牌理想,到“赋能应用,使能数据,做智能世界黑土地”的愿景。
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用技术的确定性来应对。
写在最后
人们希望能重启2020,
然而崭新的2021已呼啸而至。
为耕种者育土,为行远者铺路
为引领者淬火,为攀登者竖梯
让我们尽情“犇”跑,进而有为!
——您的朋友华为云
2021.01.17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随着大语言模型在人工智能时代展现强大力量,可穿戴设备成为收集人体数据的重要载体。通过实时监测血压、心率、血糖等生命体征,结合AI边缘计算能力,医疗正向个性化转型。基因治疗、数字孪生技术让每个人都能拥有专属的医疗数字化身,实现从"报销型医疗"向"创新循证医疗"的转变,为疾病预防和健康管理带来革命性突破。
这项由DP Technology和北京大学联合完成的研究提出了SphereAR方法,通过超球面约束解决连续标记自回归图像生成中的方差崩溃问题。该方法将所有输入输出限制在固定半径球面上,实现尺度不变性,在ImageNet数据集上创下自回归模型新纪录,SphereAR-H达到1.34 FID分数,首次让纯自回归方法在同等参数规模下超越扩散和遮蔽生成模型。
在巴黎举办的欧洲开放基础设施峰会期间,专门用一整天时间讨论VMware迁移问题。博通收购VMware后许可证价格上涨,导致客户运营成本大幅增加。开源开发者展示了将VMware虚拟机迁移到开源替代方案的产品。Forrester分析师指出VMware客户对此感到信任破裂。OpenStack等开源解决方案虽然复杂度较高,但提供了健康的开源生态系统替代方案。
微软研究院联合清华大学开发的PixelCraft系统,通过多智能体协作突破了AI视觉推理瓶颈。该系统采用专业分工模式,包含调度员、规划员、推理员等角色,配备图像记忆库实现灵活推理。在权威测试中准确率提升5-9个百分点,特别擅长分析复杂图表和几何图形,为科研、金融、教育等领域提供精确的视觉分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