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面临挑战,产业云或成产业数字化转型最优路径

具体来说,中小微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主要面临着三大挑战:“不会转”“没钱转”“不敢转”

2021作为“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两会政策释放的新政策信号也受到各方高度关注。其中,产业数字化转型在各地两会中都频繁提及,成为各地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共识和努力方向。比如,广东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提到了建设工业互联网示范区、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支持产业链企业上云上平台等一系列创新性的举措。

可以说,产业数字化升级方兴未艾,蓄势而发。但在产业数字化升级过程中,我们也面临着诸多挑战。比如,数字化转型的科技创新能力、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投入和人才制约、数字化大潮中的标准和规范问题,以及传统产业在推动数字化投入过程中可能会面临的资金、安全隐患等,这些都可能成为决定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成败的“黑天鹅”。然而,在国民生产体系中,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是产业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数字化水平较低、数字化转型最为迫切的群体。只有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和数字化转型,产业整体发展的层次和水平才能实现提升,而赋予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则是助力产业转型的最优路径。

具体来说,中小微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主要面临着三大挑战:

挑战一:“不会转”的能力难题。中国企业尚有未完成基础设备数字化改造的现象存在,多数开展转型的企业在“上云”阶段,对深度的业务“用数赋智”推进不足。另一方面,数字化转型服务机构、共性服务设施严重缺失,数字化设计、仿真、测试、验证等环境建设需要企业自身投入,这着实对中小微企业来说门槛过高。

挑战二:“没钱转”的资金难题。我们知道,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应用成本和硬件装备改造或替换都会产生较高的成本,然而高额的转型成本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却是难以独自承受;另一方面,由于企业信用信息难以覆盖到广大中小微企业,且中小企业缺少可信抵押资产,所以中小微企业贷款较困难。

挑战三:“不敢转”的效益难题。当前我国企业数字化转型通用性解决方案及可借鉴案例较少,中小企业需要自己找到适合其发展的方法,转型阵痛期较长。其次,企业上下游、产业链间的协同不足,数字化产业链和数字化生态未建立,无法形成协同倍增和集群效应。

因此,通过云服务和咨询服务,指导企业转型,通过云平台推动信息共享及资源交流,通过云平台促进区域企业交流,促进产业链上下游融合和生态共建,就成为了助力中小企业实现高质量数字化转型的绝佳“法门”。

为更好地帮助中小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依托华为在ICT产业领域30年的积累,华为云通过技术赋能,并以产业云创新中心的落地形式,为中小企业提供具有针对性且适配的方案与帮助,有效解决了中小企业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根本问题,并推动城市产业集群良性可持续发展。

以厦门中小企业发展为例,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厦门的绝大部分中小企业仍旧处于工业2.0阶段。他们的工业现场缺乏连接,车间的设备、工艺、订单、产品等数据无法通过自动化方式采集,更无法与ERP(企业资源管理系统)、MES(生产执行系统)对接。IT与OT的割裂成为中小企业转型的“中梗阻”。而受资金投入限制,中小企业根本无力承担打造数据中心、IT运维团队甚至采购正版工业软件的费用,这些也成为了转型路上的“拦路虎”。面对中小企业积极求变、不断进取的转型意识和变革需求,厦门市政府、华为及中软国际早于2018年便签订了合作协议,决定成立“华为云厦门创新中心”。通过深度连接厦门地方政府、企业与生态伙伴,华为云积极推动中小企业上云,目前已引进30多家行业解决方案合作伙伴,累计帮助超过400家企业上云。此外,华为云还利用华为云ROMA技术以及华为云DevCloud软件开发平台分别支撑了厦门制造业和软件信息业两大产业智能化升级。

目前华为云产业云已在全国落地120+个创新中心、产业集群攻关基地,通过联合300 多家伙伴,为1.5 万家制造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从业务流深入“研产供销服”5 大类制造场景,以电子、装备等产业集群实践经验及优势,拓展覆盖到汽车、石化、钢铁、五金等15+个产业集群。从企业成长生命周期来构建赋能平台,实现从小企业到大企业、从大企业到卓越企业的跨越。作为产业数字化转型中的最小单元,中小企业上云在中国产业数字化转型工作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而无论是上云、用数还是赋智,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需要所有的厂商都行动起来,才能更好地从企业转型需求的所有环节入手,从而打造合作共赢的产业集群,助力中小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来源:业界供稿

0赞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2021

03/05

14:50

分享

点赞

邮件订阅
白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