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4月2日为“世界孤独症关注日”,今天是第十四个“世界孤独症关注日”。
孤独症(又称“自闭症”)儿童,常被称为“星星的孩子”,因为他们就像天上的星星,在遥远而漆黑的夜空中独自闪烁着。
全球孤独症发病率呈不断增高趋势,中国有数亿名儿童(14岁以下),当前全国儿童精神科医生缺乏,妇幼保健院覆盖面广但对孤独症儿童的专业筛查能力不足。同时,日益升高的患病率与医学诊疗手段的缺乏,使其始终停留在行为诊断、行为矫正阶段。如何通过可靠的医学方法来建立门诊早期诊断与干预,对于家园共育,社会和谐具有广泛意义,迫切需要医务人员、科研人员,康复教育工作者及孤独症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
日前,北京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与华为云签署合作框架协议。根据协议,北京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韩济生院士/张嵘副教授课题组携手华为云EI创新孵化Lab脑科学团队,将在云计算、AI等技术驱动下,成立“联合创新课题组”,以智慧AI医疗为主要联合创新方向,发挥各自资源优势,全面推动儿童孤独症智能诊疗的AI算法研发和相应的应用平台建设。
基于云的AI辅助诊断和配套干预技术有望缓解专业医生和康复人员的短缺现状,有助于医护人员的能力辐射和拓展到医疗、行为矫正资源匮乏的边远地区。
基于华为云的孤独症智能诊疗一体化创新平台架构示意图
1月初,双方与电子科技大学Keith Kendrick教授/蒋希副研究员课题组合作的“孤独症智能诊断与精准治疗一体化创新平台的构建与应用”获得首届“未来之星”生物医药创新成果转化项目大赛医疗器械组一等奖。
后续,联合课题组将在华为云AI脑科学平台上共同打造“孤独症智能诊断与精准治疗一体化创新平台”,将系列研发成果集成上线并进行服务推广和应用,期望在未来能够有效降低国家和家庭在孤独症诊疗方面的社会成本,用AI守护“星星的孩子”。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卢森堡大学研究团队开发的RLDP框架首次将强化学习应用于差分隐私优化,创造性地解决了AI训练中隐私保护与模型效果的矛盾。该方法如同智能教练,能动态调整隐私保护策略,在四种语言模型上实现平均5.6%的性能提升和71%的训练时间缩短,同时增强了抗隐私攻击能力,为敏感数据的AI应用开辟了新路径。
这项由北京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完成的研究,首次从数据压缩理论角度揭示了大型语言模型存在"弹性"现象——即使经过精心安全对齐,模型仍倾向于保持预训练时的行为分布。
腾讯混元团队联合北京大学提出MixGRPO技术,通过混合ODE-SDE采样策略和滑动窗口机制,将AI图像生成训练效率提升50%-71%,同时在多项人类偏好评估指标上超越现有方法。该技术采用"从难到易"的渐进优化策略,专注于图像生成早期阶段的重点优化,并引入高阶求解器进一步加速训练过程,为AI图像生成的产业化应用提供了更高效可行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