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标志是“上电”,我们正在迎来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标志就是“上云”。著名咨询公司德勤在其《企业全面上云成功路径与实践》中提到,云以在线公共服务的方式,让算力和人工智能成为普惠科技,成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载体,乃至全社会数字化发展的基础。
在内生的业务变革诉求和外在的新冠疫情压力的驱动下,企业上云尤其“上多云”成为必然,进程大大加快。据IDC统计,到2021年底,将有80%的受访企业把上云的节奏提速一倍。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云是数字化的底座,网则是云的基础。伴随企业上云进入深水区,主角从互联网原生企业转向传统行业企业,云化技术逐步渗透核心系统、组织流程、生态资料,对于联接云、使能云的网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运营商来说,云网融合已经成为提供数字化服务的基本形态,也将是整个行业未来发展的关键。
那么,面对浩浩汤汤的大势,运营商又该如何把握“云化”革命窗口期,构筑起B2B业务竞争力,实现商业正循环呢?拥抱“智联多云”将是必由之路。
运营商发展云业务未来可期
无论在经济下行压力中一枝独秀的数字经济,抑或有超过50个国家将数字化作为国家战略,都足以证明“拥抱数字化”已是当今世界的一大主题。具体到ICT产业,行业数字化转型将带来巨大的市场机会,第三方行业咨询报告显示,预计到2023年将有15万亿美元的市场空间,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7.5%。
产业数字化红利,是未来运营商B2B新增长的主要来源;而云已经成为产业数字化的底座,没有云就没有数字化。正因如此,云业务将是运营商抓住时代机会、获取时代红利的核心所在。
实际上,不少领先运营商也已意识到了这一点。结合业界分析报告和运营商相关财报可以看到,以欧洲、亚太运营商为典型代表,云业务都获得了良好的成长。他们背后的共同特点,就是将“云化”作为未来发展战略,明确了战略方向。
例如中国移动提出“云改”战略,三年进入中国云服务商第一阵营,其2020年实现了350%的增长率,云服务收入已经超过14亿美元。同样的,受益于“云优先”战略和“云集成”战略,德国电信和日本NTT的云业务在2020年均得到了大幅增长。
从另一个角度看,运营商有条件实现“一线多云”,而OTT只能实现“一云多线”。一位资深业内专家向C114指出,没有一家云服务提供商能够满足企业的所有应用需求,依照企业上云的趋势,公有云、私有云和混合云的多云接入方式日益成为主流选择,并被认为会有更好的投资回报效果。也即是说,运营商的“一线多云”更契合未来发展要求,是一个关键优势。此外,运营商还有着差异化专线接入服务、本地化系统集成能力、网络的确定性体验、Overlay+Underlay协同机制、边缘计算机房等资源优势。
由此可见,运营商发展云业务,未来可期。
以“智联多云”为典型特征打造目标网
“好云配好网,好网促好云”的说法已经脍炙人口——云的价值要高质量发挥,有赖于高性能的网;运营商云业务的发展,亦离不开目标网的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以支撑企业“好上云”为中心,以“智联多云”为典型的特征打造未来目标网络,将是运营商云化战略成功的关键。
所谓“智联多云”,有着两个要素,一是要有多云的基础设施,包括边缘云、公有云、私有云等,实现一号入云、自助订购;二是要有多云聚合网络,实现企业差异化接入、端到端自动化、一跳入云和多云汇聚等。
那些领先运营商又是怎么做的?以中国电信为例,根据公开资料,2020年它提出了云网融合2030,明确了云网融合的四个定位,即“网是基础、云为核心、网随云动、云网一体”;并且变革了组织架构,像是将原先的规划和建设部门“网络发展部”更名为“云网发展部”,将企业信息化部与网络运行维护部合并成立“云网运营部”。中国电信董事长柯瑞文亦在公开场合旗帜鲜明地提到,新型信息基础设施的本质内涵与核心架构是“云网融合”。
为落实云网融合战略,中国电信提出了“2+4+31+X+O”的云网规划布局。2是指两个中央数据中心、4是指4个重点区域的数据中心、31是指31个省级数据中心、X表示边缘节点、O表示海外节点。中国电信利用大带宽将这些数据中心连接起来,形成了一朵朵分布式的云。它既是一张网,也是一朵云,入网即入云。
再比如某省级运营商,打造了基于公有云的多云随选专线网络,该解决方案具备三个关键点。首先是多云汇聚的网络,通过SRv6+EVPN实现多个公有云间的互联(包括自己的公有云),将运营商自己的传统专线通过多云汇聚网络联接到多云;其次是云网聚合平台,通过SDN控制器将网络能力开放给云网汇聚平台,同时云网聚合平台通过API接口与第三方云管理平台进行对接,从而掌握了B2B入口和门户;第三是最终用户侧的系统集成服务,通过打造业务生态圈赋能。
另一家省级运营商,以政企专网聚合多云,打造了云网安一体集成服务。在这张政企专网中,它启用了专线和SRv6,实现了与自有公有云和政务云的联接,目前可以提供的接入方式包括5G和VPN;在此基础上分行业进行切片,包括医疗切片专网、教育切片专网和警务切片专网,保证了大带宽、高可靠和安全隔离。此外,还打造了云网融合四种调度能力,包括云调网(分钟级开通)、网调云(一跳入多云)、网调网和云调云。
运营商推动云网融合,既服务于国家战略,又是推动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必然,也是实现自身商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机会。从上述这些案例可以看到,围绕“智联多云”进行战略布局、建设云网,业已成为大的方向,将帮助运营商从差异化的云接入服务商向多云管理服务商转型,实现“以网带云、以云促网”的商业新局。
作者:蒋均牧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本文探讨了利用人工智能构建去中心化互联网的可能性与挑战,强调理解背后哲学思想的重要性。文章引用 Abhishek Singh 的演讲,讨论了隐私、验证、激励、编排和用户体验的难题,并介绍了 NANDA(Networked Agents and Decentralized AI)的概念,认为去中心化模式将释放数据和计算资源,推动创新,实现科技普惠。
OpenAI CEO Sam Altman 描绘了订阅式 AI 平台的愿景,计划整合 SDK、API 及“界面”,通过不断迭代打造能整合个人全生活数据的智能模型,释放巨大财富潜力。
Zerve AI Ltd. 推出一款多代理系统,将 AI 代理从代码助手升级为全流程协作者,覆盖规划、基础设施部署、构建与发布,并内置分布式计算引擎及 App Builder,加速企业级 AI 产品开发。
文章基于九国3700余位IT决策者调研数据,揭示企业在生成式AI应用过程中在预算分配、领导任命、人才培养及变革管理等方面的趋势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