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中国城市的发展已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在“双碳”(碳达峰、碳中和)战略下,绿色低碳逐渐成为发展的“硬约束”,企业绿色转型未来不再是一个可选项,而是必选项。为此,如何以引领绿色发展为导向,不断推进绿色产业协同发展,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绿色发展之路,营造有利于绿色发展的市场环境,成为当下政企转型的聚焦点。其中,华为云作为“碳中和”的倡导者之一,更是在2019年便发起了Cloud for Good行动,力图在商业之外,与合作伙伴一起赋予技术温度和感性,为社会创造不凡价值。
华为中国区云与计算CMO张鹏
5月27日,在“贵州·进而有为 华为云城市峰会暨贵州数字峰会2021”上,华为中国区云与计算CMO张鹏以“Cloud for Good 2021让技术更有温度”为主题,围绕“华为云、价值、未来”这三个关键词,为大家分享了华为云探索初心的故事,并呼吁客户、伙伴一起投身于Cloud for Good行动中去,挖掘技术更大的力量,探索边界、优化环境、提升品质、关注个体,用创新技术让美好发生。
智能“低碳”,挖掘技术的正向价值
纵观“碳中和”天平的两端,一端是植树造林提升大自然对二氧化碳的吸收能力;另一端是节能减排,利用疏堵结合的方式减少人类社会的二氧化碳排放。其中,节能减排的重要途径之一便是依靠数字技术创新,精细管理企业生产、传输、储备、使用的各个环节,提升“碳”消耗效率,从而减少碳排放,进而加速中国“碳中和”建设。
这也意味着,在“碳中和”目标实现的过程中,技术创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5G、云、AI、大数据、IoT等技术的不断融合,并将其应用到企业发展需求与结构调整中来,进而能够更好地实现全链路的互联化、数字化和智能化协同,让企业生产效率、运维效率、能源效率最大化。
在“双碳”(碳达峰、碳中和)战略下,企业绿色转型未来不再是一个可选项,而是必选项。作为“碳中和”的倡导者之一,华为云更是在2019年便发起了Cloud for Good行动,力图在商业之外,与合作伙伴一起赋予技术温度和感性,为社会创造不凡价值。在刚刚结束的华为云贵州城市峰会上,华为中国区云与计算CMO张鹏表示:“华为云的发展已经来到了新的阶段,站在新十年的起点,华为云Cloud for Good将专注在探索边界、优化环境、提升品质、关注个体四大领域,在千行百业智能升级的大浪潮中发挥技术的力量。”
节能减排,践行技术愿景
随着政企数字化转型的推进,数字技术如何降低能源消耗,加速各行各业的碳中和进程成为了政企关注的又一焦点。基于此,华为云根据不同企业的运行现状提出了包括零碳发电、零碳站点、零碳数据中心、零碳出行、模块电源、智慧能源云在内的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在零碳数据中心方面,以“贵安华为云数据中心”为例。为了降低数据中心的散热能耗,华为云使用了AHU散热技术将贵州得天独厚的自然冷源优势最大化利用。同时为了降低数据中心用电能耗,华为云还借用先进AI技术的加持,通过iCooling对数据中心的能效进行调优,可降低8~15%的能耗,实际运行PUE可至1.12,年均节电可达数百万千瓦时。避免了电信基站、数据中心、站点数量激增可能带去的高电能消耗,对于减少碳排放有着重要意义。
与此同时,华为云还针对传统高耗能企业的智慧化转型方面发力。华为云与哈尔滨太平供热公司合作,就智慧供热进行了创新实践,基于华为云EI数据分析、算法建模能力和IoT技术,对换热站、单元、住户的运行规律进行画像实现了热源生产精准预测,构建了一个能感知、会思考、可进化、有温度的“供热智能体”。该解决方案有效地解决了哈尔滨市政供暖存在的供暖不均、能源过度消耗以及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污染气体过度排放等问题,进一步减少了城市因供暖等服务产生的碳排放。
具体到能源行业,华为云积极联手生态合作伙伴,通过大数据技术推进能源结构转型。其中,针对青海能源电站开发和运营中,存在的清洁能源电站出力不稳定造成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和新能源消纳压力日益增大以及发电场所自然环境恶劣、运营成本居高不下等问题,华为云为其构建了国内首个集数据汇聚、存储、服务、运营为一体的能源大数据创新平台,实现了规划辅助决策、用气象数据科学指导发电等创新业务。此举,在青海“绿电15日”中,减少二氧化碳232万吨,创造了世界新纪录,也做到了借助大数据能力顺利推进能源生产结构转型。
此外,华为云还从生态方面入手,赋能“碳中和”目标的达成。近年来,华为云一直在和雨林保护组织Rainforest Connection(RFCx)合作,开展“森林守卫者”行动。在推进植被保护提高碳吸收上,华为云创新性的提出了“用AI守护雨林”的理念。截至目前,RFCx估计,“森林守卫者”保护的森林所能吸收的二氧化碳将增加3,000万吨,相当于600万辆汽车的碳排放量,成果显著。
“零碳”社会是“碳中和”工作最终的目的,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地球对我们未来发展至关重要。未来,会有更多的政企伙伴加入到华为云Cloud for Good的建设中,与华为云一起,致力于通过云、AI、5G等技术,向内推进数据中心的节能减排和余热回收;向外推动和挖掘政企在节能减排、清洁能源结构转型、绿色植被保护等领域中的潜力,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构建更加绿色和可持续发展的地球,实现零碳能源、零碳交通、零碳建筑、零碳企业、零碳家庭。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在迪拜Gitex 2025大会上,阿联酋成为全球AI领导者的雄心备受关注。微软正帮助该地区组织从AI实验阶段转向实际应用,通过三重方法提供AI助手、协同AI代理和AI战略顾问。微软已在阿联酋大举投资数据中心,去年培训了10万名政府员工,计划到2027年培训100万学习者。阿联酋任命了全球首位AI部长,各部门都配备了首席AI官。微软与政府机构和企业合作,在公民服务和金融流程等领域实现AI的实际应用,构建全面的AI生态系统。
查尔斯大学和意大利布鲁诺·凯斯勒基金会的研究团队首次系统性解决了同声传译AI系统延迟评估的准确性问题。他们发现现有评估方法存在严重偏差,常给出相互矛盾的结果,并提出了YAAL新指标和SOFTSEGMENTER对齐工具。YAAL准确性达96%,比传统方法提升20多个百分点。研究还开发了专门的长音频评估工具LongYAAL,为AI翻译技术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测量标准。
苹果与俄亥俄州立大学研究人员发布名为FS-DFM的新模型,采用少步离散流匹配技术,仅需8轮快速优化即可生成完整长文本,效果媲美需要上千步骤的扩散模型。该模型通过三步训练法:处理不同优化预算、使用教师模型指导、调整迭代机制来实现突破。测试显示,参数量仅1.7亿至17亿的FS-DFM变体在困惑度和熵值指标上均优于70-80亿参数的大型扩散模型。
印度理工学院团队构建了史上最大规模印度文化AI测试基准DRISHTIKON,包含64288道多语言多模态题目,覆盖15种语言和36个地区。研究评估了13个主流AI模型的文化理解能力,发现即使最先进的AI也存在显著文化盲区,特别是在低资源语言和复杂推理任务上表现不佳,为构建文化感知AI提供了重要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