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9日,“华为云&华为终端云服务 创新峰会2022”在京举行。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云际计算项目首席科学家王怀民发表演讲并表示,当前拥抱多云已成共识,“云际计算”作为云计算未来发展的新形态,需要通过标准化和开源双措并举,加速达成“服务无边界、云间有协作、资源易共享、价值可转换”的新愿景。
中国科学院院士、云际计算项目首席科学家王怀民
随着云平台服务的普及,把选择权交给企业,不断加深互联互通,正逐步成为云计算行业的发展基础。在这个过程中,政策趋势,标准化是创新的根基,也是高质量加速上云用云的保障。基于云计算生态协同发展对云服务行业的现实意义,王怀民院士倡导研制了云际计算国家标准,为行业提供理论方法、支撑技术和参考实现。王怀民院士称,“云际计算”是指以云服务实体之间的开放协作为基础,通过多方云资源的深度融合,方便开发者通过软件定义的方式来定制云服务,创造云价值的一种新的云服务模式。在这其中,高质量、高效率加快推进实现层云际接口标准(互联互通互操作)、云际分布式记账标准(信任构建防篡改)、流程性生态构建标准(对等磋商与协作)等云际计算标准化工作,对于贯彻国家标准化战略以及推进标准国际化而言意义长远。
一直以来,华为云既是云际互联互通互操作的倡导者,也是云际计算国家标准的积极参与者和践行者。今年,华为云宣布“云云协同”策略,华为云和华为终端云服务在能力和生态深度协同,为客户和伙伴提供统一的服务和体验;开放更多能力给伙伴,加速应用创新,未来,将联合更多技术伙伴,共创云上新价值。对此,王怀民也表示,不仅是华为,全球更多的云提供商和创新者,都应该参与到“云云协同”的云际计算生态体系当中来,共同丰富标准体系、开展有效的对等协作,通过标准化和开源来达成共识、控制风险,保障各方的利益诉求。这是工业化的基本经验,也应该成为云计算下一代发展当中的基本走向。
而面向未来,华为云也将持续在云计算和上云迁移等技术服务上进行探索,携手企业及开发者聚力前行,共创云上新价值。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The Moonshot Podcast发布了一期深度访谈视频,X公司"创始人"Astro Teller与Google DeepMind首席科学家Jeff Dean进行了一场近一小时的对话,回顾了Google Brain项目的早期历程。
南洋理工大学研究团队开发的Life2vec系统能够通过分析个人生活数据预测未来人生轨迹,在收入和职业预测上达到78-85%准确率。该系统使用丹麦600万人的真实数据,采用类似GPT的AI技术,揭示了教育投资、社交网络、地理位置等因素对人生发展的深层影响规律,为政策制定和个人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Linux基金会正式接受微软DocumentDB项目,该项目采用宽松的MIT许可证。这一举措是对MongoDB在2018年转向限制性SSPL许可证的回应。DocumentDB基于PostgreSQL扩展开发,旨在结合NoSQL灵活性与关系数据库的可靠性。项目支持MongoDB兼容的CRUD操作和BSON数据模型。此举被视为对MongoDB许可政策的成功反击,推动了开放标准的建立。
中国科学家成功将扩散模型应用于语言生成,开发出名为LLaDA的创新AI系统。与ChatGPT等传统按序生成的模型不同,LLaDA采用"填空"方式工作,能同时考虑文本前后信息。在80亿参数规模下,LLaDA在多项测试中表现优异,特别是在逆向推理任务上超越GPT-4o,为AI语言模型发展开辟了全新技术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