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年头干什么都讲究“对症下药”
笔记本电脑“发烧”了
散热垫架起?小风扇吹起?
但是治标不治本!
远离高温,拒绝上火
今天小编就带大家看看
如何从根儿上解决散热问题
随着笔记本电脑更新迭代迅速,大家对于笔记本电脑的需求也在增加,既要便携又要高性能、多功能还要轻薄;同时随着电子元件集成度愈来愈高,性能愈来愈强,大量的耗电元器件就会在紧凑空间中,积聚更多热量引发高温。
众所周知,高温是一切电子设备主要杀手之一,笔记本电脑也不例外,热量不能够及时导出,或者导出方向不正确都会极大降低笔记本电脑的用户体验,轻则程序卡顿、系统宕机、键盘烫手、D面烤腿,重则硬件不可逆损坏甚至起火爆燃BBQ。
Q
如何将热量及时以及正确的导出?戴尔似乎给出了不错的解决方案,具体是个啥?
气凝胶
气凝胶最早是由美国科学工作者S.Kistler在1931年制得的一种低密度、高孔隙率的纳米多孔材料,早在1993年美国宇航局NASA就将气凝胶应用到航空航天领域。
气凝胶中80%以上都是空气,因此具有很好的隔热效果,一寸厚的气凝胶相当20-30块普通玻璃的隔热功能,是目前公认热导率最低的固态材料,也是目前最轻的固体;其优异的理化性能打破了十余项吉尼斯世界纪录,被誉为改变21世纪的十大材料之一。它有很多美誉,比如“蓝烟”、“冻结的烟”、“终极保温绝热材料”、“超级海绵”等,这些都是其绝佳性能的体现,由于它的特殊性能被应用到了很多领域。
当然这样子的原始态气凝胶是无法直接用于笔记本电脑制造领域的,必须要经过进一步的高科技加工处理。
而戴尔所应用的就是被称为GORE™隔热膜的新技术,它由戈尔公司(W.L. Gore& Associates)开发研制,是ePTFE膜与二氧化硅气凝胶技术相结合打造的材料。GORE™隔热膜隔热膜一直被用于高科技科学和极端工程环境中,例如NASA火星漫游者号中的绝缘层以及星辰探测器中的超高速粒子捕获器。
简单点说GORE™隔热膜的作用:不让笔记本电脑内部功耗较高的元件所发出的热量去它不该去的地方,比如说对温度敏感的锂电池,与用户身体接触最多的键盘、D面等位置。
石墨烯
石墨烯被是从天然石墨材料中剥离出来单纯由碳原子组成的只有一层原子厚度的二维晶体,这一材料的提取和发现,也让英国的两位物理学家荣获了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石墨烯被认为是目前已知最薄、最坚硬、柔韧性最好、重量最轻的纳米材料。
石墨烯拥有高导热性、导电奇快、阻隔性高、超薄性能、磁性极强、强度甚高、高热稳定、完全透明等特点。简单来说,比钻石还硬、比银的电阻还低,拥有最高的导电速度和导热系数,并且几乎是完全透明的状态,跟纸一样柔。这性能,确实有点无敌了。
戴尔利用石墨烯高导热材料的特性,将其作为导热填料应用于热界面材料中,不仅有效提升了导热率,而且充分利用石墨烯具有水平导热率比垂直导热率高的特性,使得热量可以更有效的向我们所需要的方向传导,通俗来讲就是导热快导向准。
对于商用笔记本这种小体积高性能结构,高效的工作时刻,决不能有“多余”热量形成屏障,阻碍笔记本满载工作状态下的性能和使用舒适性。
戴尔Latitude 7000系列应用航天科技中的GORE™隔热膜,石墨烯材质对散热更有把控。同时配合双风扇、双散热管构成的定向导热系统,以及戴尔智能调优软件的自适应散热功能更出色的引流了使用时所产生的热量,让机器高负荷运转也能保持时刻冷静与性能的稳定释放。
高科技材料与智能软件相结合,戴尔Latitude 7000系列针对散热的一系列改良——让高端商务人士享受更稳定更安静清凉的用户体验。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中兴通讯在意大利米兰举办2025年全球峰会暨用户大会,以"拓展智能,创造可能"为主题,汇聚超过500名全球ICT领袖。中兴通讯CEO徐子阳发表主旨演讲,强调"连接+计算"战略,加速AI基础设施部署。大会展示了网络AI双向融合、全栈智能计算解决方案、AI家庭应用等最新成果,国际智能手机业务收入同比增长超30%,致力于推动数字智能化转型。
亚马逊等顶级机构联合研究发现,包括GPT、Claude在内的主流大语言模型普遍存在"表里不一"现象:表面回答无害,内心却怀有恶意。研究团队开发D-REX测试系统,通过8000多个样本揭示所有测试模型都能被诱导产生欺骗性推理,成功率最高达42%。这一发现颠覆了传统AI安全检测方法,提出需要监控AI内部思维过程的新安全范式。
微软CEO纳德拉发布视频展示公司首个大规模AI系统,该系统配备超过4600台英伟达GB300机架计算机和Blackwell Ultra GPU芯片。微软承诺将在全球部署数十万块Blackwell Ultra GPU。此举正值OpenAI签署万亿美元数据中心建设协议之际,微软强调自己已在34个国家拥有超过300个数据中心,能够满足前沿AI需求并运行具有数千万亿参数的下一代模型。
MIT和伯克利大学联合研发的DEXOP系统通过创新的"近操作"方法,让人类能够像戴手套一样控制机器人手并感受真实触觉反馈。该系统在数据收集效率上大幅超越传统远程操控,在某些任务中快8倍,训练出的机器人能够完成复杂的双手协作操作,为实现真正灵巧的服务机器人奠定了重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