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皆知数字化、智能化的价值,已是不确定环境下的确定投资路径。但如果说这是“数智化积极的A面”,但搜索引擎对两组相似关键词的检索,却会带出“数智化隐忧的B面”。这两组词,一个是“数字化/智能化,机遇”,一个是“数字化/智能化,挑战”。和机遇有关的查询返回了12,300,000(一千两百万)条结果,而和挑战有关的查询却返回了19,800,000(一千九百万)条结果。
这一个细节凸显出,虽然数智化之“好”是共识,但数智化之“难”则是共识中的共识。在这种情况下,不久前,华为就政企数字化转型发布的一个全新品牌形象口号, “数智世界 一触即达”,就有额外值得玩味的地方了。
“数智世界”的价值何在?
在解读“一触即达“之前,我们不妨先来探讨一下数智世界的定义。
数智世界的提法,笔者认为应是来自于华为公司的总愿景“把数字世界带入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组织,构建万物互联的智能世界”,数字化,然后智能化。
在奥斯卡金像奖电影《社交网络》中的一开始,就描述了扎克伯格上线了Facebook最早的雏形——照片PK网站的剧情。但是接下来的故事是,校园网络随之崩溃,网络管理员在睡梦中被警报电话惊醒。
在我们访问华为数字化、智能化样板间的某大学时,自然也向其网络工程师提出了类似的问题,如果我们有这样一个应用出现在网络里,负载会不会有问题?对方略带轻松回应,我们的网络不会有问题,搞出应用的个人服务器负载可能有问题。在“如果停水学生不一定抱怨,而停网学生一定会有意见”的时代,网络体验的稳定,是数智世界的基本功。该大学也相当有底气。
而学生们体验的变化,是2019年开始的“数智”战略规划启动的成果体现。该大学建有三大校区,共5000+亩,但因为建设年限差异及缺乏统一顶层设计,各校区建设规范和标准不一致。因此,在新规划中明确了“一张网、一朵云”的建设目标,严格规定建设标准。无论从学生的日常网络使用,到教师的科研资源调度,再到校方对科研学术成果的评估,都在“数智”战略的工作目标之内。
同样的体验变化,也发生在天津港。华为中国政企业务总裁吴辉总裁在与笔者交流时表示,天津港是一个让人非常震撼的数智化样板案例,很难想象一个有一百年传统的,劳动密集型的码头作业场景,现在已经在各种自动化、无人技术的帮助下,变得像一个七彩缤纷的“乐高工厂”。因为,“你会看到机器像“搭积木”一样,把“积木”(集装箱)从船上拿下来,然后再用无人驾驶的方式运输,自动放到堆场,整个过程都是无人的,甚至充电过程也是自动的”,最后百万级的集装箱作业,只需要百人规模的人员参与。
华为中国政企业务总裁 吴辉
无论是对校园中的师生,还是码头上的作业者来说,数智世界的关键,就是创造了全新的业务体验。
如何“一触即达”
不过,如果说大学或者港口,作为大体量企业,他们有更多资源,来服务其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的落地,也取得了实际的成效。那么更多中小规模的企业实体,他们的数字化转型之路,则被长期视为“深水区”,或“冻土层”。
把“一触即达”作为企业数智化的口号,显然也离不开这一群体的广泛破冰。甚至某种程度来说,中小企业对投资回报率更为敏感,对数智化的成效预期反而比大企业来得强烈。
数智化之所以是挑战,问题就在于其作为新事物,缺乏可参照的案例。所以搜索引擎才会显示出,“挑战”的信息量,要远大于“机遇”,暴露出我们所说的数智化的“月之暗面”。
而且,行业有千差万别,企业更有千头万绪。作为对市场感知最敏感的中小企业,它们在区域上分布广泛,在业务上往往聚焦细分市场。所以,它们更难找到符合其自身定位的样板工程。反过来,科技公司以及从事商业市场、分销业务的赋能者,以往也很难在技术、服务等各方面,照顾到这个群体。在预期成果不明朗的情况下,“冻土层”因此形成也就不意外了。
在极地航道上,破冰船是必要的存在,它们依靠船身形状和强大的推进力,分解击碎厚冰层。如果用简短的类比来形容破冰船的原理,那就是在细微之处集中力量。
其实,这也正是华为“一触即达”背后的法则,只不过华为不是自己开船,而是与合作伙伴“合纵连横”共同开船,完成破冰。华为中国政企CMO 邱恒在媒体沟通会上透露的一组数字可以作为证据,华为现在已经有超过35000+伙伴提供咨询、方案打造、运营运维,能力覆盖数智化全生命周期。
华为的“合纵连横”,可比作是在构建一种“开放的合作伙伴体系”。正如生态学家R.H.约翰逊所提出的“生态位理论”,每一个企业在华为的伙伴体系中都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就像生态系统中的物种一样,共同维持一个健康和谐的环境。在这个系统中,华为不仅是提供技术支持的领导者,也是推动合作伙伴共同成长的催化剂。也因为“伙伴+华为”的协同体系,就更可能通过“合力出奇迹”的方法,将能量灌入无数细微的数智化场景之中,从而形成一个个之前可能较少有顾及的小型样板案例。我们在与华为交流中了解到,“伙伴+华为”甚至形成了一个面向县级博物馆的消防物联网方案。
当然,“伙伴+华为”的特别之处还需要再造一个体系。用孟晚舟在HC大会上的说法,华为要“做世界的第二选择”。华为也在过去的四年里,形成了泛计算的技术路线——从桌面计算到边缘计算到通用计算到人工智能计算,从底层的基础设施到上面的操作系统,以及数据库、编译器、开发语言的独立打造。对伙伴来说,这带来了一些属于价值链上游的商业机会。
最终,横向上,样板将逐渐延伸到每一个微观场景。以ICT产业链最末端的分销市场为例,吴辉形容这是数字化转型落地的 “最后一百米”,分销业务是贴着地面飞的,围绕小微企业、社区、普通人的需求。我们会以工程商为中心,服务房屋的装修,二三十人的办公室的信息化等。 “华为在今年发展了将近四千个分销精英,我们认为在未来的几年应该要发展到更高量级”,吴辉透露。
纵向上,则是通过新打造的“第二选择”的端到端技术体系自金融、能源等行业龙头形成示范,再向下延伸至下游产业链。就像时尚界的流行趋势,一旦某个设计被顶级品牌采用,紧接着大家都会跟风。所以塞约翰逊说“好的榜样就是最好的宣传”,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当足够多的标杆案例出现在企业用户眼前,数智化的“一触即达”也就有了依据。华为相关人士表示,“我们相信最好的说服力是来自于标杆的力量,标杆企业所获得的企业效益价值是最具有说服力的”。
不过尽管华为确定了“一触即达”的口号,但是数智化依然不太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吴辉总结,“一触即达”是华为有信心通过与伙伴合作,储备了大中小不同类型客户可能需要的东西”,但是不是说一触就完成了所有工作。因为数智化还需要一个建设、维护、调测的过程;同时还要培养更多的人学会使用第二选择的端到端技术等。
但对于千行万业的客户来说,“数智世界 一触即达”的路径是清晰的,即“选择华为,让企业轻松数智化”。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自2022年底生成式AI革命爆发以来,服务器支出也存在类似的态势。一旦企业发现自己必须投资购置或者租用搭载GPU加速器的设备,往往会选择扩展现有服务器机群,被用于投资新设备的支出则自然随之下降。英特尔正在加大对其“Sapphire Rapids”至强SP的投入,AMD在其“Genoa”Epyc 9004处理器上也采取了同样的做法。
生成式人工智能在企业中的一个突出用例就是客户服务和支持。大多数读者可能都曾作为客户经历过与传统自动客服系统打交道的沮丧。但这种情况正在发生变化,这要归功于时下强大的大型语言模型和自然语言聊天机器人。虽然有报告显示,我们在处理复杂或敏感的咨询时仍然更愿意与人类交谈,但在提供简单的帮助时,机器人的能力已经越来越强了。
从电子商务到非营利组织,利用企业数据资产可能是组织成败的关键。机器学习和生成式AI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但要成功地应用这些技术则评估AI对业务的实际影响。
在对生成式AI进行了近两年的试验之后,许多IT领导者已经准备好扩大规模了。然而,在此之前,他们需要重新考虑数据管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