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交通一卡通将有望在京津冀地区实现通刷。这是京津冀一体化的重大进展。京津冀一体化是一个巨大的项目和工程,它涉及到京津冀地区人们,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医疗何时能够做到一体化呢?
身边的一体化大潮
10月1日,长假第一天,我开启了长途驾驶之旅,早上4点半从北京出发,到下午17点半到达河南老家,600多公里的路程,用了13个小时。
我开始走的是大广高速,4个多小时才走到廊坊附近,堵得不行不行的,导航一直让转向京港澳,我信了听,到京港澳果然一路畅快。
10月5号回京,各种顺畅,一路跑到保定,突发奇想,去了趟地道战遗址,返京是已经傍晚18点左右,200公里的路程,结果走了3个小时。
整体来说,我对此次长假的交通已经很满意了,因为前年春节回家,曾经走过23个小时。 堵车,已经成为日常,但是给我的感觉,这种堵正在得到舒缓。
由此看来,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的成效还是有的。 这也让我想起此前受过的一次腿伤,有次夜场打野球,对方一球员踢了我小腿肚一下,立马就肿了,还疼得不行,走路都费劲。
我马上回家用冰敷上,一夜不见好,就去了一个三甲医院,排队挂号等半天,才看到了大夫,诊疗过程不到5分钟,肌肉挫伤,甚至连我之前自己设想的拍个CT什么的都没有,大夫给开了几盒舒筋活血的药和涂抹用的药膏。 除了医院,我琢磨着心里不是个味儿,自己这种“小病”,费了半天时间,真是得不偿失,不过,反过来想,自己也等于是浪费了半天的诊疗资源,何不找家门口的社区医院看一下呢,让大夫去诊治更加“重大”的病患不更好吗?
这也让我想起近几年来的京津冀一体化话题,曾经也看过一个数字:每天进入北京的近70万就医者中,超过1/5来自河北。 斗胆想象一下,这些患者是不是有不少人人像我一样,其实可以选择在家门口的诊所、医院就医?
京津冀一体化,是个系统工程,它不但包括交通、居住、教育的一体化,当然也更应该包括医疗的一体化。
分级诊疗 IT架构有压力
为啥周边老百姓都喜欢到北京、到大医院来看病,原因很简单:对大医院放心。这映射出了医疗体系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当下医改的热门话题:双向转诊、分级诊疗。 此前新华社发布的一篇名为《“最好的分级诊疗 带不走的专家队伍”——从北京天坛医院张家口脑科中心看京张医疗合作》中提及,张家口市第一医院通过与天坛医院合作,设立了脑科中心,具备了脑补肿瘤手术的能力,把大部分病患“留在”了张家口,减少进京患者3000多人次。
张家口市第一医院和北京天坛医院的合作,是分级诊疗的典型案例,也是京津冀医疗一体化的探索。
绿色数据中心点亮天坛医院大智慧
分级诊疗带来的好处显而易见,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这种模式重要的是,它不但确保患者能够得到及时的治疗,也提升了地方院所的诊疗能力,也进一步缓解了北京大型医院的诊疗压力。
天坛医院,全称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始建于1956年8月23日,是一所以神经外科为先导,神经科学为特色,集医、教、研、防为一体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
作为全国神经外科最高水平代表,天坛医院肩负着支撑首都优质医疗资源疏散的重要使命,是推进我国专科分级诊疗战略实施的中坚力量。
北京天坛医院副院长周建新指出,“为响应国家的医改政策,天坛医院从三个层面探索分级诊疗的落地模式:第一,我院在院内建立神经内科、神经外科知名专家团队的诊疗模式,让重病患者能够准确地找到相应专家做诊疗;第二,我院与京津冀地区的县级医院广泛联合,建立京津冀地区神经系统疾病云平台,让京津冀地区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在当地就能得到天坛医院专家的治疗;第三,以神经外科为基础打造京津冀地区的广泛合作,与方庄医院、燕达医院分别建立了合作关系,扩大专科的辐射影响面。”
与此同时,天坛医院现正在筹建脑血管病的国家数据中心,天坛医院信息中心主任王韬说,“我们承担了其中一个课题,即:建立脑血管病数据中心的数据标准。依托强大的数据中心基础,天坛医院从大量的数据里梳理出近1500多个数据元素,这些数据元素覆盖了病人的基本资料、治疗、预防、用药、康复等整个生命周期全过程,确保覆盖脑血管疾病的整个研究过程。 在多重因素的推动下,天坛医院亟待构建全新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其中数据中心的建设更是重中之重。
天坛医院信息中心主任王韬
也正是由于受到多方因素的影响,天坛医院的数据中心建设显得与众不同。天坛医院信息中心主任王韬说,“数据中心建设不是单纯的购置服务器和存储,要发挥数据中心对于医院发展的支撑作用尚需扎实有力的顶层设计。” 通过对现有状况和未来需求,以及分级诊疗构想等全方位的摸底和把控,北京天坛医院对分级诊疗的综合探索需要丰富的医疗信息实时交互和管理作为支撑,同时也对医院信息化底层架构提出日益严峻的挑战:
? 业务系统灵活性不高,管理相对比较复杂;
? 存储平台有单点故障的风险,业务连续性存在挑战;
? 核心数据缺乏有效保护,数据安全性存在一定挑战;
? DAS、SAN、数据孤岛均各自备份,数据安全没保障。
天坛医院遇到的这些问题,其实也是医疗改革、分级诊疗等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难点。解决这些难点,全面升级数据中心势在必行。
在采访中,北京天坛医院信息中心主任王韬透露了天坛医院信息中心提出的数据中心升级改造的全新目标:
? 通过对大部分业务系统进行虚拟化整合,提高系统灵活性,对40~50台物理服务器进行虚拟化提升空间利用率和服务器资源利用率,确保资源调配灵活;
? 对核心数据长期进行备份,并且可以任意时间点恢复;
? 所有硬件设备均为冗余配置,避免单点故障,保障关键业务7*24小时不间断运行的同时提升IO效率,缩短响应时间。
基于这样的目标,天坛医院信息中心决定与戴尔等知名虚拟技术厂商合作,融入大量可以深度支持虚拟技术的服务器和存储设备,让医院信息系统轻松突破虚拟系统经常遇到的内存和I/O瓶颈,能够在服务器上部署出更多的虚拟机,形成了一套科学的绿色数据中心升级方案。
身兼重任 戴尔助力
天坛医院原本有70多台服务器要分别进行单独管理,耗时费力。数据中心升级可以很好地解决数据集成、计算效率等问题,现在通过虚拟技术建立数据中心进行集成化管理,方便易用。 具体来看,在数据中心的建设中,天坛医院从设备的一致性考虑选择了戴尔的Compellent虚拟化解决方案,数据中心采用SSD固态硬盘,原来一年的查询要算半天,现在只需一小时,大幅提升了临床用户的工作效率。
王韬说,“自从2004年,我院就与戴尔公司全面合作,对其产品和服务都比较满意。此次再次牵手戴尔,也正是看中其解决方案对临床效率的提升。”
目前,天坛医院除了核心的HIS,PACS,EMR等数据库服务器(每个数据库大约100-200GB)部署在物理服务器上,其他应用都部署在虚拟化平台上。
核心应用数据采用快照保护方式,5分钟生成一次快照,保存24小时,其他数据每天的快照存放7天,充分保障数据的高可用。此外还有60-70TB的非结构化数据存放在文件服务器上,采用offline 磁盘备份,重要系统数据备份三份。
真正实现关键业务高性能、主要业务不停顿、核心数据不丢失、运维管理更省心,既缩短医患等待时间提高业务人员满意度,又降低运维时间和复杂度,让IT管理人员放心。
在构建中,天坛医院数据中心升级方案依托两台SC8000作为核心存储实现高可用,SC8000基于英特尔至强处理器,可有效避免单点故障;通过闪存盘有效满足HIS等系统高性能需求,提高性能;实现本地两台SC8000双活,避免因存储故障导致业务系统停顿;通过实现对核心数据的每天全备份+快照+离线备份;所有非核心应用服务器部署在虚拟化平台上,简化管理和维护。
天坛医院数据中心升级方案拓扑图
基于戴尔数据中心的支撑,脑血管病数据中心的数据标准化过程基本顺利完成,这些数据将奠定我国脑血管病研究基础,其筛选过程也将为国内专科疾病大数据分析提供借鉴。 值得一提的是,在2017年北京天坛医院将迁往丰台区,这对于构建京津冀医疗一体化,及落实国家的分级诊疗战略,做出了积极和有益的尝试,而其数据中心全面升级,则为一系列战略尤其是早日“实现健康2020”目标,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谷歌推出升级版图像生成模型Nano Banana Pro,基于最新Gemini 3语言模型构建。新模型支持更高分辨率(2K/4K)、准确文本渲染、网络搜索功能,并提供专业级图像控制能力,包括摄像角度、场景光照、景深等。虽然质量更高但成本也相应增加,1080p图像费用为0.139美元。模型已集成到Gemini应用、NotebookLM等多个谷歌AI工具中,并通过API向开发者开放。
武汉大学研究团队提出DITING网络小说翻译评估框架,首次系统评估大型语言模型在网络小说翻译方面的表现。该研究构建了六维评估体系和AgentEval多智能体评估方法,发现中国训练的模型在文化理解方面具有优势,DeepSeek-V3表现最佳。研究揭示了AI翻译在文化适应和创意表达方面的挑战,为未来发展指明方向。
谷歌为Gemini应用和网页版发布SynthID检测器,允许用户上传图像判断是否由AI生成。但该功能局限性明显,仅能识别带有谷歌SynthID水印的Gemini生成图像。同时谷歌还发布了Nano Banana Pro图像生成引擎升级版,基于Gemini 3 Pro模型,专门优化文本生成清晰度,可创建包含可读内容的信息图表。
参数实验室等机构联合发布的Dr.LLM技术,通过为大型语言模型配备智能路由器,让AI能根据问题复杂度动态选择计算路径。该系统仅用4000个训练样本和极少参数,就实现了准确率提升3.4%同时节省计算资源的突破,在多个任务上表现出色且具有强泛化能力,为AI效率优化开辟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