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了2毫秒 北京一套学区房没了

数字化转型,金融行业,戴尔就在这里。

前不久,有一篇文章广为流传,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指出,“全球市值最高的五家公司只有一家不是科技公司”——这五家公司按照市值从高到低排名,分别是:出产全球最畅销的iPhone手机的苹果公司、Alphabet(Google重组后的“母”公司)、比尔·盖茨创立的微软、全球最早也是最出名的电子商务(还要包括公有云/云计算)公司亚马逊以及大名鼎鼎的巴菲特创立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

“前五进四”或许已经很说明科技公司如今在全球经济、社会发展中举足轻重的地位,但被人们忽略的是,在伯克希尔·哈撒韦,分析师、投资顾问和经济学家们并不是仅仅依靠他们的“(人)脑力”来进行投资决策的,难以计数的服务器、显示器和存储系统,才是他们的真正“(IT)大脑”,更何况,2016年该公司不仅增持了苹果公司价值10亿美元的股票,并且所持IBM股份的总价值已经达到了近123亿美元(2016年年中)。

可以说,正是科技的力量让这五家公司成为了当今全球市值最高的五家公司,而在这背后,不免让人想起的是那句著名的论断“在未来,每一家公司都是科技公司”——这不是臆断,更不是天方夜谭,这是实实在在发生在当前全球各个行业、每家企业身上的事情。

什么?你对此还心存疑虑?认为在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即将结束的时候,成为科技公司、应用IT技术还只是在业务应用的层面?你认为数字化转型还只是一件可以“思考思考、研究研究、考虑考虑”的事情,而不是当前的第一要务?或者,你认为在你的行业数字化转型还有待观望?

或许,从今天起我们讲述的这五个行业故事,会让你觉得数字化转型已然迫在眉睫,当然,你不用感谢我,感谢这些故事里面曾经深刻体会到数字化转型紧迫感的主人公就好。

如果再遭遇那样的一年?

离2013年不到半个月的一天,被称为“中国国际化和多元化程度最高的银行”的一家金融机构出现了罕见的运行过程中宕机事件,在长达四个小时的时间里,该行信用卡系统无法使用,其他业务也出现了极其少见的无法服务情况。

2013年5月12日,被称为“国内最具品牌影响力的商业银行”的某金融机构,突然出现业务系统故障,ATM机、POS机、网银等业务系统瘫痪近两个小时,许多刷卡取现或是购物的消费者无法完成取现、支付,而这家银行恰恰有着国内最出名的信用卡发卡规模和服务水准。

一个月之后,中国最大的商业银行、1984年即挂牌的某金融机构在当年6月发生6·23事件,全国多地银行柜台、ATM、网银业务出现故障,持续近1个小时,此次故障波及北京、上海、广州、武汉、哈尔滨等多个大中型城市。

2013年,注定会成为中国金融行业、银行业在信息系统建设上刻骨铭心的一年,一位长期从事银行业信息系统集成的供应商曾表示:“这一年开始,很多银行才真的意识到,宕机是真实存在的,是真的会发生在自己眼皮子底下的事情。”

如果类似的事情发生在2017年呢?后果显然更为不堪设想!

1年内您去过几次银行办业务?

2017年3月,一对赋闲在家的90后兄弟俩决定一同前往杭州“谋生路”,这两人一个从宁波坐大巴,一个从云南“打飞的”,两人到达杭州后,又购置了刀具和电动车等作案工具,准备在杭州实施抢劫,并将目标对准了深夜还在营业的24小时便利店。

27日凌晨,俩人在杭州市区对多家24小时便利店连续实施持刀抢劫,结果仅劫得越两千元,还没吃上中饭就被下城警方一网打尽。在被抓获后两人表示十分奔溃,连着抢了三家便利店,却没有抢到什么钱:“你们杭州人怎么回事?出门都不带现金!”

这两个蟊贼的感叹放在案件中听起来有些滑稽可笑,颇有些无厘头的意味,但如果仔细想想,这也说明了一个如今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显著现象:随着电子支付方式的兴起和普及,越来越多的人使用支付宝、微信支付或是Apple Pay来支付,现金的使用量越来越少,很多人都说“带着手机,不用带钱包就可以出门逛街了”,更何况阿里巴巴总部所在地的杭州了。

2013年12月的统计显示,中国网上支付用户数量是2.602亿人,网民使用率为42.1%,手机网上支付用户规模只有1.2548亿人,使用率为25.1%,但在2016年,中国已经有4.692亿人在使用手机网上支付,使用率高达67.5%,网上支付的用户规模则突破4.7亿人,达到4.745亿,使用率达到64.9%。

仅就缴费一项与2013年相比,线上支付领域各网络支付企业不断深入与各级政府、公共服务机构以及社区的合作,涉及民生类的缴费环节陆续打通,全方位的民生服务网上缴费体系基本搭建,并加速推广。水电费、煤气费、物业费、网费、有线电视费等常规生活类缴费在纳入网上缴费体系的同时,加入诸如自助提醒等功能,使得缴费更加智能;就医挂号、交通违章、校园类缴费等社会公共服务实现网上缴费,极大提升公共服务机构效率,切实解决大众现场缴费不便的问题。

对于银行业来说,则意味着与2013年相比,越来越多的业务已经转移到线上而不是现场柜台办理,以招商银行手机客户端APP为例,可以在手机上办理业务已经多达数百项,除了新开卡、取现及证明类业务等需要现场柜台审核的现金、证章类业务,基本上一个招商银行的用户一年前往银行柜台的次数仅仅在2~3次左右。

这意味着原本有限的银行网点和银行柜台,被移动互联网、智能手机和手机客户端无限放大了,银行有多少手机银行客户就有可能要在信息系统中同时服务多少客户,银行业务一旦瘫痪,所波及影响的客户数量,与2013年相比,出现了成倍甚至十几倍的增长。

正如浦发银行电子银行部总经理丁蔚所说:“客户需求的新趋势要求商业银行必须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推进传统金融向数字金融转型,已经成为商业银行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他指出,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数字化服务的兴起,客户越来越倾向于选择透明、简单、自助的金融服务消费体验,商业银行必须加快科技创新步伐,提高服务能力,推出更具独特性和原创性的金融服务。

同时,随着企业生产和民众生活的紧密“互联网+”,金融服务必须要“无感式”融入生产生活场景的交易环节中,这要求商业银行必须加快数字化进程,融入各种服务场景,打造能够支持客户一站式办理各项金融和生活服务的综合性在线金融服务。随着企业生产和贸易的线上化推进,上下游企业通过互联网来实现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贯通。商业银行只有融入公司客户线上化、平台化经营趋势,才能实现金融服务与企业经营的深度融合,才能更加深入地介入企业产业链中,更有效地服务实体经济。

如今,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进步为商业银行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不竭的动力,国家“互联网+”战略为商业银行的数字化转型创造了良好的环境,银行的数字化转型,迫在眉睫。

一组有关工商银行“工银e支付的数据或许更能说明问题:截至2016年7月末,“工银e支付”的用户数量已超过1亿户,达到1.02亿户,这使工商银行成为拥有“亿级”线上支付客户群的商业银行,在设计这一自有快捷支付产品时,工商银行的设计标准是:“工银e支付”支持每秒钟1120万笔的并发交易,系统处理时间0.123毫秒——如今,哪个银行的网上银行每秒钟的交易笔数,不是在上千甚至是过万的规模上呢?难道,你会考虑中断1、2秒,让数千个客户把客服电话打爆?

高频交易:两毫秒几百万就没了

延迟个一两秒,对银行业的个人交易业务来说,可能只是数百个客户的投诉,而对这些投诉的处理结果,无外乎赔礼道歉,减免一些服务年费或是给一些积分奖励、小礼品等等,对银行来说,如果不是大面积的宕机(就像2012-2013年那样),连商业减誉都无从谈起,但对其他一些金融机构来说,这可就是数百万甚至上千万的业绩损失了,而且,它们的时间单位,还是“毫秒”。

2016年7月30日,高频交易员李奥,应香港受交通大学香港校友总会之邀,做了一场题为《量化金融与高频交易》的主题分享会,这个人被称为“交易门”主角,而“高频交易”正是他的生财之道。

“高频交易”是金融领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交易方式,利用高速度及时响应的机器处理,通过汇集起高频次的、数量庞大的单笔低利润的交易,从而汇聚起一个庞大的金融帝国,在这个帝国,速度压倒一切,响应时间关乎成败。对此,李奥有着深刻的体会。

31岁的李奥在2014年第一次接触“高频交易”,一年的时间,他用互联网公司老板给的钱,积累了百万级的收益,然后转而自己投入几百万的起始资金杀入高频交易市场,最开始,李奥每天能够挣三四万,然后越来越多,“刚开始一天赚的钱是(以前)一个月赚的钱,后来有一天赚的钱相当于(以前)一年的收入。”他也从一个程序员,成长为一家金融投资公司的老板。

在这个过程中,他认识到了硬件和系统对交易速度的致命影响,并逐渐领悟了“高频交易就是拼速度、拼性能”的真谛:2015年的某一天,李奥的程序已经稳定运行了半个月,结果有一天突然开始亏钱了。他一检查,才发现自己前一天有个程序没关,占用了CPU。李奥平时开两个程序,那天开了三个,没想到两个程序开始互相竞争CPU。“我X,我第一次意识到(硬件)居然会有这么重要。”他说。这次教训后,李奥花了一两个月的时间去研究CPU和系统。

在此之后,他慢慢领悟到,高频交易拼速度,写代码可能占50%,但外围因素很关键:机房,机器,对各种系统要求都很高。“有时候你自己优化C++,搞半天优化一个毫秒,很开心。买个好的CPU,可能就优化五毫秒。(这些事)别人不会出来跟你说的,你得自己去琢磨。”他说。

事实上,在高频交易领域,2毫秒的延迟就有可能造成数十万乃至上百万美元的损失,为了提升3毫秒的延迟体验,有的高频交易公司花费数亿美元专门开建了一条美国芝加哥期货市场和纽交所市场的直线光纤,也有人花费数千万美元,只为了更新最新型号的处理器、交换机和高质量光纤,对于高频交易界来说,“时间就是真正意义上的金钱”。

谁说时间不是金钱?它不仅是,而且是“真正意义上的金钱”。

无论是银行业还是高频交易,或是证券投资业,几秒甚至几毫秒的中断、延迟,都有可能造成极大的业务影响,由此造成的损失中,金钱的损失或许都不是最重要,来自于客户的信任、商业上名誉,对一向以可信赖、可依靠而著称的金融服务业来说,几乎是不可挽回的损失。

2015年,招S证券、齐L证券、华T证券等多个券商交易系统出现不同程度“宕机”的一幕仍然“血淋淋”的印在诸多投资者的脑海中,而无论是银行、券商、投行还是P2P金融机构,科技、IT都已经是他们最核心的业务支撑,甚至,就是他们的业务。

数字化转型,金融行业,迫在眉睫。

看戴尔融合解决方案如何助力信达期货

信达期货总裁助理王海平介绍说,比如交易中国市场所有流动性好的期货品种超过30多个,包括商品期货、股指期货、国债期货。因此,交易更加贴近交易所撮合主机,COLO共置已成为机构交易类数据中心建设的共识。他分析认为戴尔具备在融合/超融合领域的特殊优势。一是,端到端解决方案和参考架构,适用于企业工作负载。二是,研发协作,跨部门进行,可提高性能和最大限度增加正常运行时间。三是,改善系统管理,通过在合作伙伴堆栈中推动软件更改来实现。四是,基于API的配置、监控、管理和恢复。五是,全球供应链管理可改善产品可用性和质量保障。“做期货,一心不可二用。我们做专业事,IT数据中心部分就交给专业的厂商来支持好啦。”最终还购买了Dell ProSupport服务,戴尔负责提供支持,让用户一心关注业务运营。

戴尔在金融行业

在金融行业,戴尔长期致力于为银行、证券、投资机构提供以业务连续性为基础的高性能解决方案,并针对金融行业不断演化的新业务服务形态,比如互联网金融、网上银行、远程虚拟银行等提供从服务器、存储、网络到高性能计算、实时数据分析等企业级IT解决方案和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在过去几年,戴尔在全闪存阵列市场获得了3倍于市场的增速,通过将更大容量、更高性能的3D NAND Flash闪存融入戴尔的企业级存储解决方案及全闪存阵列,戴尔为追求极致速度的金融行业用户提供了具有经济性的、可以大规模使用的全闪存存储解决方案,对后者的业务交易、数据交换、数据分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对于要求更为严苛的金融计算领域,戴尔提供了全球领先的高性能计算(HPC)解决方案,帮助财务分析、证券投资机构使用最新的技术来处理财务建模和风险管理、定量分析、回溯测试、全球市场研究、算法交易、随机分析等金融计算所带来的挑战,确保财务、证券机构能够真正的从数据中获得信息和洞察。

不仅如此,随着远程虚拟银行和无人值守营业厅的兴起,戴尔帮助银行业展开有史以来对柜台业务的最大变革:使用远程(无人值守)柜台取代实际的有人柜台,利用先进的桌面虚拟化、高性能网络等技术,实现远程服务、无人值守、一站式的柜台服务。

数字化转型,金融行业,戴尔就在这里。

来源:至顶网云计算频道

0赞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2017

06/02

11:00

分享

点赞

邮件订阅
白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