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武集团,中国钢铁企业第一名,这个名头蕴含着许多深意。 9月10日,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发布了2017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榜单。纵观这一榜单,它不但显示了中国制造业企业的发展态势,还展现了中国制造业的健康状况,可谓是中国制造业的晴雨表。在钢铁行业中,2016年宝钢与武钢重组为宝武集团,以营收第一排在所有钢铁企业前面。”
值得注意的是,2016年钢铁企业是制造业增长的一个亮点。而更让人们惊喜的是,宝钢也因为在智能制造方面的领先,成为中国钢铁行业中的一颗明珠。
迎接新制造
众多周知,近年来,全球掀起了一股制造升级转型大潮,各国都已经把打造新制造作为国家层面的核心战略。
纵观来看,不管是德国的工业4.0、还是美国的工业物联网、亦或是中国制造2025,核心都是通过智能制造带动制造业转型升级。
麦肯锡预测,到2025年,智能制造将给中国经济带来4500亿~7800亿美元的生产总值,而智能制造和创新驱动发展将带动1万亿~2.18万亿美元的生产总值。
2015年,戴尔发布了“在中国,为中国”的戴尔中国4.0战略,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通过深刻理解《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帮助中国制造企业通过数字化转型实现智能制造。
戴尔全球高级副总裁、大中华区总裁黄陈宏博士指出,戴尔是全球数字化转型的先锋,如今,戴尔服务了95%的全球财富500强公司,在中国服务了80%的互联网公司以及90%的银行、金融公司,90%的前25名内容供应商,更包括80%的中国制造业公司。
作为全球规模最大的私有公司,同时也是一家大规模的制造企业,戴尔业务领域涉及PC、服务器、存储、网络再到各行各业的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而且其业务遍布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
戴尔在自身成长历程中,同样各种难题,而如今它转型成了智能制造的鲜活案例。从实践到赋能,戴尔与钢铁巨头宝钢之间有故事。
宝钢,智能制造的明珠
开头提到宝钢与武钢合并成为宝武集团并成为行业龙头,宝钢的智能制造历程十分有意思,我们不妨在这里分享一下。
宝钢工程首席IT专家黄华介绍说,经过30年的努力,宝钢发展出了一套“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端到端集成”的制造系统,不过,面向未来,宝钢以创造客户价值为导向,需要构建新型的智能制造系统,并实现管理理念的突破。
基于这样的目标,宝钢把2016年确立为智能制造规划执行元年,启动试点项目87个,替代人员200人;2017年启动智能制造项目60个,拟替代人员250人;到2018年规划项目113个,拟替代人数350人。
表面上看上去,智能制造是一场大动干戈的“革命”。
黄华进一步解释说,综合来看,宝钢智能制造战略有三大方向:智能装备、智能工厂、智能互联。如今,宝钢已经完成了热轧1580智能车间的建设,这是一种高度自动化、数字透明、预知预测、全局优化的智能车间。
据介绍,在1580智能车间,通过在板坯库采用无人行车,实现行车全自动无人作业,减少行车驾驶员20人,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率,降低人员安全奉献,提高仓库空间利用率。
另外,在1580智能车间,新增检测装置和智能设备,辅以自动化控制,解决生产控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今,板坯识别率99%以上,镰刀弯±10mm以内的偏差达到78%以上,二宽度平均余量减少1.8mm。
还有,1580智能车间还实现了新一代感知-控制-决策公益模型、关键设备检车与诊断、智能节能、热轧生产动态自动化排程、可视化虚拟工厂等目标。
值得一提的是,宝钢还推出了1550冷轧“黑灯工厂”,这是我国钢铁行业首个无人值守的智能工厂,自动化程度达到了99%。
在一系列变革的背后,是宝数云2.0的推动,而宝数云的背后则是戴尔整体解决方案的功效。通过与戴尔合作,宝数云成为计算、存储、网络和桌面虚拟化的超融合一体化解决方案,适用基于VSAN的超融合存储架构,采用vSphere作为虚拟桌面的底层基础架构平台,具有简单、高可用和高性能、按需弹性扩展以及高安全性等特点。
背后的钢铁侠
在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制造的过程中,并没有现成的模板和白皮书可参考,宝钢在智能工厂方面取得的突破和进展,一方面是其对钢铁制造的敏锐洞察和敢于创新的魄力,另一方面则离不开戴尔的身影。
在服务宝钢之前,戴尔在智能制造上进行了一连串探索之旅:
·首先是践行者,其在柔性制造和智能制造方面的最佳实践,为中国制造业转型提供了经验参考,还可提供业务咨询服务;
·其次,戴尔也是中国制造企业的合作者,戴尔在制造行业耕耘多年,其行业积累丰厚,深谙制造企业在数字化转型中的痛点与需求;
·同时,戴尔还是智能制造生态圈的倡导者,例如, 与多家云计算厂商联合成立的云联盟,为企业提供端到端的混合云服务;与中科院自动化所共建“人工智能 与先进计算联合实验室”,合作搭建人工智能和深度学习的应用与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智能制造大平台模 块服务等。
另外,戴尔在制造应用开发和系统集成、工业4.0服务和物联网PaaS服务、云计算、IT现代 化云演进等方面与多家IT厂商都有战略合作,共同推动智能制造的发展。
通过自身努力实践以及一带一路规划的影响,戴尔在智能制造领域开辟了一片蓝海,如今,戴尔每秒生产一台设备,而随着蓉欧铁路的开通,产品交付能力从2个月缩短为12天,借助大数据,产品线上的规划仅为2小时,并真正实现了零库存,对于一家跨国公司,这样的成绩让人惊讶。
戴尔自身成功,具有极强的示范效应,让众多制造业客户从中受益。GE、福耀玻璃、宝钢等知名企业都是戴尔的客户,他们借助戴尔的解决方案实现了智能制造。
整体来看,戴尔是数字化转型领域的实践者、参与者、亲历者,其自身在智能制造领域的成功,为中国、全球诸多制造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一个深具参考价值的样板和白皮书。
从戴尔自身与宝钢的案例中,可以看出,敢于行动、敢于变革者、敢于拥抱新技术者,势必会有先于他人的收获,而这种价值对于其长远发展而言,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物质价值和精神指引。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亚马逊云服务部门与OpenAI签署了一项价值380亿美元的七年协议,为ChatGPT制造商提供数十万块英伟达图形处理单元。这标志着OpenAI从研究实验室向AI行业巨头的转型,该公司已承诺投入1.4万亿美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在AI时代竞争中处于劣势的亚马逊而言,这项协议证明了其构建和运营大规模数据中心网络的能力。
Meta FAIR团队发布的CWM是首个将"世界模型"概念引入代码生成的32亿参数开源模型。与传统只学习静态代码的AI不同,CWM通过学习Python执行轨迹和Docker环境交互,真正理解代码运行过程。在SWE-bench等重要测试中表现卓越,为AI编程助手的发展开辟了新方向。
当今最大的AI数据中心耗电量相当于一座小城市。美国数据中心已占全国总电力消费的4%,预计到2028年将升至12%。电力供应已成为数据中心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核能以其清洁、全天候供电特性成为数据中心运营商的新选择。核能项目供应链复杂,需要创新的采购模式、标准化设计、早期参与和数字化工具来确保按时交付。
卡内基梅隆大学研究团队发现AI训练中的"繁荣-崩溃"现象,揭示陈旧数据蕴含丰富信息但被传统方法错误屏蔽。他们提出M2PO方法,通过改进数据筛选策略,使模型即使用256步前的陈旧数据也能达到最新数据的训练效果,准确率最高提升11.2%,为大规模异步AI训练开辟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