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托管设施中租用数据中心空间——即多家公司部署IT设备的场所——可以是一种经济高效的方式,无需投资建设私有数据中心就能获得数据中心基础设施的使用权。
然而,数据中心租赁成本以及相比私有数据中心节省的资金可能会因多种因素而有显著差异,比如企业购买的托管服务包类型。如果您希望充分利用托管服务的投资价值,战略性地选择合适的托管服务和选项至关重要。
以下是优化数据中心租赁价格的几种方法:
1. 选择低成本区域
降低数据中心租赁支出的最简单方法之一是选择位于数据中心空间成本最低的区域。数据中心租赁成本通常以每千瓦美元计算,在世界不同地区可能相差十倍甚至更多。
或许令人惊讶的是,拥有最大数据中心集中区域往往提供最具成本效益的价格,主要是由于规模经济。在拥有众多数据中心的地区,获取电力、网络连接和其他资源通常更加经济高效,这抵消了这些地区较高的土地成本和更大的需求。
因此,如果您想在数据中心租赁上获得优惠,可以从硅谷和北弗吉尼亚等数据中心密集的地区开始寻找。在这些地方,您通常会发现比那些不被视为数据中心枢纽的地区更低的价格。
2. 整合服务器
降低数据中心租赁成本的另一个关键策略是整合服务器。服务器整合减少了需要部署的服务器总数,从而最小化需要租用的空间。
当然,挑战在于服务器整合可能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企业并不总是有能力在短时间内优化其基础设施占用空间。但如果您部署了超过必要数量的服务器,它们实际上会成为一种技术债务,使用时间越长,成本就越高。
3. 整合数据中心
除了整合单个服务器外,您还可以整合数据中心——即将当前存在于多个设施中的工作负载迁移到仅一个位置托管。
这可以节省数据中心租赁费用,因为它增加了您在单一设施中需要购买的空间量——通常来说,购买越多,相对于获得的空间您支付的费用就越低。
数据中心整合的一个挑战是,它可能会增加远离您公司使用的数据中心的用户的延迟。但可能通过支付网络优化解决方案(如互联互通)来缓解这个问题,这些解决方案的成本往往低于在多个数据中心租用空间。
4. 协商数据中心租金
与许多商业购买一样,数据中心租金的标价通常不是托管运营商愿意接受的最低价格。为了节省资金,考虑进行协商。
您部署的IT设备越多,锁定租金折扣的成功可能性就越大。大型数据中心运营商可能不愿意为只部署几个机架的企业提供折扣,但拥有数十个机架的企业具有应该利用的购买力来进行协商。
5. 避免不必要的服务
除了提供数据中心内的空间外,数据中心租赁协议还可能包括服务。这些服务范围广泛,从服务器设置和监控的"白手套"协助到特殊的网络连接产品。
如果您确实需要这些服务,将其作为数据中心租赁协议的一部分购买是有意义的。但如果您不需要,而这些服务默认捆绑在租赁协议中,您最终会为未使用的东西付费。在这种情况下,寻找替代的数据中心提供商,或要求从标价中获得折扣。
6. 接受长期合同
不出所料,长期托管租约通常具有更低的费率——因此,您愿意在特定设施租用空间的时间越长,就能越好地优化成本。
长期合同的明显缺点是它减少了灵活性,阻止您在其他地方出现更好的价格时转移到不同的数据中心,或者在需要将服务器迁移到新区域时这样做。但如果灵活性不是优先考虑因素,可以锁定长期合同带来的更便宜租金。
最大化您的数据中心投资
数据中心租赁成本是许多组织IT预算的重要部分。通过实施上述策略——选择成本效益高的位置、整合基础设施、协商合同、避免不必要的服务以及考虑长期承诺——企业可以大幅降低托管费用。
请记住,最有效的方法是结合多种策略,根据您的特定业务需求量身定制。
定期审查您的数据中心需求和租赁协议可以帮助确保您在维持运营所需的性能和可靠性的同时获得最佳价值。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OpenAI和微软宣布签署一项非约束性谅解备忘录,修订双方合作关系。随着两家公司在AI市场竞争客户并寻求新的基础设施合作伙伴,其关系日趋复杂。该协议涉及OpenAI从非营利组织向营利实体的重组计划,需要微软这一最大投资者的批准。双方表示将积极制定最终合同条款,共同致力于为所有人提供最佳AI工具。
南洋理工大学研究团队构建了Video-MMMU基准,通过300个专业教学视频和900道问题,评估AI模型从视频中学习知识的能力。研究发现人类专家知识增益达33.1%,而最先进的AI模型仅达15.6%,特别在知识适应新场景方面表现不佳。该研究揭示了当前AI在真正理解和应用知识方面的局限性,为未来AI教育应用发展指明了方向。
中国科技企业发布了名为R1的人形机器人,直接对标特斯拉的Optimus机器人产品。这款新型机器人代表了中国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领域的最新突破,展现出与国际巨头竞争的实力。R1机器人的推出标志着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
清华大学等机构开发的SimpleVLA-RL框架突破了传统机器人依赖大量人类演示数据的局限,让机器人通过强化学习自主试错掌握技能。该方法在数据稀缺情况下将成功率从17.3%提升至91.7%,并在真实世界中验证有效,机器人还自主发现了"推切"等创新操作方式,为机器人智能化发展开辟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