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实施数字经济战略,培育新经济发展,助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央网信办、工信部、财政部等多部委陆续出台了促进城市产业集群发展、加速中小企业创新的相关政策,提出打造数字化企业、构建数字化产业链和培育数字化生态的三大数字经济发展目标。在中央政策引导下,各级政府加快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为核心的新兴产业发展,并积极引导原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构建新型的城市产业集群。
数字经济建设的重点是产数融合
产数融合,指数字产业和实体产业经济在技术、管理、商业模式、行业实践积累等领域深度融合、共同发展,是数字经济的建设重点和难点所在。它不是简单对先进技术进行叠加的过程,而是对企业发展管理、数据治理、业务协作、行业经验等全流程实现数字化赋能的过程。
当前,国内许多传统产业依然处于大而不强状态,不少产业的产能、产量已达到或接近天花板,依靠简单复制、扩大产量的增长模式已很难再支撑持续快速发展。然而,传统产业缺少转型升级所必须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企业技术研发、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无法支撑高密度、高效率、高质量的技术和管理创新。
与此同时,数字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尚处于快速增长时期,技术创新亟需场景落地土壤,以解决真问题、创造新价值。产数融合打通数字与产业壁垒,推动数字产业和实体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成为各地政府打造具有竞争力的新型城市产业集群的突破点。
产数融合发展的本质是全面创新
产数融合的实质是通过全面创新重构产业经济,是产业升级和数字技术发展的一体两面。具体而言,“产数融合”建设包括三个工作要点:
升级实体经济,全面推进产业数字化。实体经济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着力点,通过应用数字化技术,建立系统化管理体系,提升企业价值创造能力,以推动产业链实现固链、补链和强链的全面升级。数字技术和管理体系通过贴近生产运营场景,升级端到端价值链各节点技术水平,加强企业数据治理能力,实现“固链”;通过打通价值链上下游信息流,创新企业协作模式,提高协同的速度和深度,实现“补链”;通过提升区域数据共享程度,扩大龙头企业头部效应,带动中小企业发展,实现“强链”。
加速数字经济,自主发展数字产业化。数字产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创新点,通过创新要素集聚加速5G、高端芯片、高端软件、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的产业化发展,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解决方案能力。数字产业化的阶段性重点在于提升产业链和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在基础软件、基础技术和关键领域,增强自主可控能力,以促进新兴产业整体发展水平迈上新的台阶。
转变创新模式,开放聚合创新生态化。在传统产业数字化需求与数字产业化落地发展相匹配的基础上,打造平台创新和服务模式,提升政策、资金、第三方服务等其他发展要素的对接效率,建设技术创新与服务创新兼备的产数发展新生态,为两业融合培育繁荣生态。
聚合三个方面、六类能力,打造一朵产业云
华为云在业务的拓展过程当中,对中国经济的特点与产业集群的特点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产业云”的概念,基于云基础设施,整合产业生态资源以提供技术、解决方案、产业实践服务的城市产业赋能平台,为推动城市产数融合、产业创新升级、重塑产业新格局提供核心驱动力。从本质上说,今天经济发展对信息化、数字化的需求,催生了产业云这个概念和模式,同时产业云也回应了产业在“供销服”过程中向哪里走、怎样转型升级的问题。
不同于产业互联网侧重联接企业的各种数据和生产资料,从而为企业提供和转型升级的动能;产业云不仅仅是技术的简单叠加,还向企业提供产业赋能和丰富的线下服务,包含了行业的最佳经验,同时结合了多种先进的技术手段。
产业云正在从三个方面为城市产业集群输送新血液、创造新价值,包括:
促进新旧动能转换,实现普惠增长。产业云通过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加速区域产数融合,导入行业实践经验,促进新旧动能转换。东莞松山湖高新区管委会和华为共同推出了松山湖产业云项目,通过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促进松山湖电子制造、机械装备等相关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松山湖功能区企业由“制造”向“智造”转变。在发展模式上,先围绕龙头企业打造标杆,再针对中小企业做规模复制,带动整个产业的转型升级。其中,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已入选2020 广东特色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试点。
加速企业智能升级,实现创新增长。产业云通过提供数字化解决方案,赋能价值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创新,实现发展曲线跨越。常柴股份与华为云常州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合作开发的“智慧发动机远程管理”平台,打造了“互联网+ 农业”的商业新模式,打破了传统三包服务流程的束缚。“平台”实现了对发动机设备的远程诊断、数据刷写、专家远程支持、实时状态监控、预警消息推送等智能控制。基于数据库和AI 技术,实现不解体检测准确率90% 以上,有效解决了传统售后服务成本高、响应周期长等难题,并进一步支持产品研发优化和市场精准营销工作。
培育区域创新沃土,实现持续增长。产业云通过融合硬技术与软服务,促进企业协同和区域生态聚合,改善区域产业创新生态。厦门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与华为联合成立了华为厦门DevCloud 创新中心,并搭建了“制造云”和“软件开发流水线”。目前已有30多家行业的解决方案在中心平台落地,支撑超过400 多家企业上云,不仅涵盖研发、运营、生产、销售全价值链流程,还利用华为云ROMA 技术实现了平台间的业务集成。同时,创新中心与高校、政府以及产教融合机构做好人才培养和输送规划,以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打造长期合作共赢的创新生态。
运营者需具备六类能力以发挥产业云的战略价值。 一、具备领先的研发能力和数字化转型实力。产业云的建设和运营者需要深刻理解企业“研产供销服”全价值链的技术和管理应用场景,打造产品和服务,满足企业全场景全链路智能升级需求。二、具备强大的品牌号召力和生态影响力。产业云的建设和运营者需要有效吸引资金、技术、人才等产业发展要素聚集,夯实区域发展基础,支撑价值企业快速成长、龙头企业升级创新。三、具备本地化服务能力和中立、长期的价值定力。面对中国产业升级的概念不清晰,重“硬”轻“软”的现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不仅仅需要的是技术,更多是服务,产业云的建设和运营者需要扎根本地,以中立、长期视角提供普惠服务,实现本地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
产业云建设正当其时,大有可为
近年来,华为云与地方政府积极合作,发挥双方优势,共同建设产业云,以华为云创新中心模式建设了一批特定区域、特定行业和专业领域的产业集群赋能平台。目前华为云产业云已在全国落地120+个创新中心、产业集群攻关基地,通过联合300 多家伙伴,为1.5 万家制造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从业务流深入“研产供销服”5 大类制造场景,以电子、装备等产业集群实践经验及优势,拓展覆盖到汽车、石化、钢铁、五金等15+个产业集群。从企业成长生命周期来构建赋能平台,实现从小企业到大企业、从大企业到卓越企业的跨越。未来华为云将继续依托基础创新与自身数字化转型实践,共享全产业链的创新经验,协助地方政府开辟云上产业园,打通数字产业链。
产业云建设正当其时,大有可为。产业云将重塑区域发展新格局,汇聚产业变革新力量,注入企业成长新动能,培育生态繁荣新土壤。华为云愿意携手政府、企业和伙伴,共同构筑中国经济产数融合的坚实底座,赋能城市产业集群创新发展。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国际能源署发布的2025年世界能源展望报告显示,全球AI竞赛推动创纪录的石油、天然气、煤炭和核能消耗,加剧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和气候危机。数据中心用电量预计到2035年将增长三倍,全球数据中心投资预计2025年达5800亿美元,超过全球石油供应投资的5400亿美元。报告呼吁采取新方法实现2050年净零排放目标。
维吉尼亚理工学院研究团队对58个大语言模型在单细胞生物学领域的应用进行了全面调查,将模型分为基础、文本桥接、空间多模态、表观遗传和智能代理五大类,涵盖细胞注释、轨迹预测、药物反应等八项核心任务。研究基于40多个公开数据集,建立了包含生物学理解、可解释性等十个维度的评估体系,为这个快速发展的交叉领域提供了首个系统性分析框架。
AMD首席执行官苏姿丰在纽约金融分析师日活动中表示,公司已准备好迎接AI浪潮并获得传统企业计算市场更多份额。AMD预计未来3-5年数据中心AI收入复合年增长率将超过80%,服务器CPU收入份额超过50%。公司2025年预期收入约340亿美元,其中数据中心业务160亿美元。MI400系列GPU采用2纳米工艺,Helios机架系统将提供强劲算力支持。
西湖大学王欢教授团队联合国际研究机构,针对AI推理模型内存消耗过大的问题,开发了RLKV技术框架。该技术通过强化学习识别推理模型中的关键"推理头",实现20-50%的内存缩减同时保持推理性能。研究发现推理头与检索头功能不同,前者负责维持逻辑连贯性。实验验证了技术在多个数学推理和编程任务中的有效性,为推理模型的大规模应用提供了现实可行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