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9月份召开的
联合国大会上
全球气候变暖问题
再次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
并且这一次
情况已不容乐观
科学家警告
即使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骤减
并将全球升温限制在
远低于2℃的水平
到本世纪末
全球海平面仍将上升
30-60厘米
而如果继续不加限制
继续排放温室气体
海平面将上升60-110厘米
这将演变为全人类的一场灾难
此时,如果把地球比作一台存储
这台存储的有效容量已岌岌可危
随着城市发展、荒漠化加剧
地球的有效容量正不断递减
这也是为什么
戴尔科技集团发起
“第五代存储地球有效容量守望计划”
以存储有效容量守护地球有效容量
让我们一道
成为地球守望者
存储迎来技术升级机遇期
随着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的深入发展,数据中心迎来全新发展机遇,同时也正在步入高密度、高耗能的时代。
一方面,数据中心成为数字经济时代最为核心的基础设施之一,其在大数据存储中的作用不言而喻;另一方面,传统数据中心因耗电巨大被冠以“吃电巨兽”的称号,而随着5G的落地,全球还将出现很多需要较高算力的边缘数据中心。
由于传统数据中心已经成为全球能源的不可承受之重,因而数据存储领域亟需一场“绿色革命”——通过低能耗、高运行效率、高资源利用率、高安全性的方式,实现更集约、更智能的存储技术革新。
根据IDC全球DataSphere的研究,2025年全球新创建的数据将达到175ZB。仅在2018年,中国8.29亿网民就创造了7.6ZB数据,并且数据量还将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25年,中国智能互联设备将达到800亿,整体数据量则将高达48.6ZB。
1、与数据规模同步增长的是数据中心的耗电量:
从全球来看,到2025年,数据中心将占到全球能耗的最大份额——高达33%;
从国内看,全国数据中心的耗电量已连续8年以超过12%的速度增长。2017年,国内数据中心总耗电量达到1200-1300千瓦时,超过三峡大坝和葛洲坝电厂当年发电量之和!预计到2025年,中国数据中心耗电量将高达3842.2亿千瓦时。
面对严峻的形势,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先后出台了数据中心建设规则,以控制数据中心的规模与能耗。
目前,困扰大多数企业数据中心的问题是:运算密度的提高导致用电密度的迅速加大,数据中心总体拥有成本随服务器的增加而成倍上升。
过去,数据中心运算能力是目标,耗能是“一般商品”,而现在和未来则相反,数据中心的运算能力是“一般商品”,耗能成了焦点。未来,所有企业将在云端用人工智能处理大数据,一切有云、AI的地方都必然涉及大数据。可以预见,如果现在不降低数据中心能耗,不久的将来企业将需要支付一份沉重的账单。
尽管目前很多企业的数据中心已经完成了从发达地区到欠发达地区迁移转型,但能耗并没有降低。下一步的挑战是要提高能源使用效率(PUE),这其中,存储技术的升级迭代是尤为重要的一环。
近期,戴尔科技集团与IDC联合发布了《第五代存储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报告。
报告显示,目前企业在IT方面的投资并没有跟随数据的增长按比例增加,同时数据中心中存储基础架构占用的空间以及能耗越来越大,存储管理成本显著增加。
虽然基于闪存的第四代存储,在减少数据中心占用空间,减少电力和冷却能耗,降低存储基础架构总体成本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但也存在明显缺点——大多数第四代存储在打开压缩或删除重复数据后,性能会有很大程度的下降,延迟也显著增加。
第五代存储能够提供线内实时的重复数据删除和压缩,在达到高数据缩减率的同时实现性能无损。对用户来说,数据缩减技术可以降低实际落盘的数据量,减少驱动器使用数量,并节约数据中心之间的传输带宽,从而降低成本。
另外,由于高效的存储资源利用,第五代存储能够有效降低电力和冷却资源的消耗,明显改善数据中心空间利用率和资源占用,降低存储基础架构TCO的同时实现绿色环保及可持续发展。
颠覆传统认知“有效容量”开启存储的未来之路
如果在采购IT设备时,不再追求性能和性价比,那么未来什么才是衡量存储的重要指标?
答案是有效容量。在戴尔科技提出的第五代存储概念中,“有效容量”被视为未来存储的衡量标准。
有效容量
“有效容量”:利用内置的优化及数据缩减技术,在保证应用性能SLA的同时,降低应用数据的实际占用空间,提供真实的、有保障的存储容量。比如一台裸容量60TB的存储,可用比率为0.85(具体开销因阵列而不同),那么它的可用容量只有60*0.85=51TB,而在存储数据缩减率DRR为3:1的情况下,这台存储的有效容量即实际可存储数据的容量就变成了51*3=153TB,比裸容量的两倍还要多。
从存储技术的发展脉络不难看出,每一代新存储技术在统一管理、降低成本、减少能耗、提高资源使用率等方面都较前一代技术有了质的飞跃。
如果说前四代存储技术着眼于集约和高效,那么第五代存储技术则将关注焦点放在了智能方面,特别是对于存储的有效配置、利用与管理,已经从单纯的注重性能,发展到通过合理调配存储资源,优化和提升整体性能。
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实现存储设备的大幅度扩容,也对存储设备乃至数据中心能耗水平的降低,起到进一步改善作用,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整体IT成本,实现可持续发展。
随着业务多元化以及数据海量增长,传统基于SAS闪存的全闪存阵列,已经无法满足如今更高密度混合工作负载整合和数字化转型创新应用低延迟工作负载的需求。
为了在合理配置存储资源的前提下实现性能最大化,第五代存储支持NVMe技术的全闪存阵列,为传统关键任务和数字化转型创新应用而进行优化,以实现对应用的快速、实时响应,最大化数据价值的挖掘与分析,支撑业务转型。
比如戴尔易安信的高端存储PowerMax,专门针对NVMe而设计,可实现千万IOPS,此外借助性能强劲 的英特尔® 至强® E5 系列处理器,PowerMax 2000 和 8000 均同时支持线内压缩和重复数据消除,可实现至少 50% 的数据效率提升。
除了支持现代的云原生应用,第五代存储还需要支持多云环境,并具备良好的扩展性、易用性、灵活部署、敏捷弹性等。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第五代存储可以实现存储洞察、故障及运行趋势等预测,以提供预防措施及系统优化的辅助决策。
此外,第五代存储也提供开放的API,与各种工作流程管理自动化工具/平台集成,实现智能化运维。
▲开发和运维自动化▲
当创新已经走过规模化阶段,未来创新将向智能化方向迈进。对绝大多数企业而言,在通往数字化转型的成功之路上,IT架构既要保证现有架构的合理应用和稳定可靠,又要能够满足新应用的需求。
这就需要企业从智能化、可用性、有效性的视角,着眼于未来IT设备的采购。更为重要的是,只有找到了绿色的钥匙,IT基础设施才得以可持续发展,并成为企业未来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知名的投资机构ICONIQ Capital发布了《开发者手册:2025年AI现状报告》,基于对300位企业高管的调研,包括CEO、工程负责人、AI负责人和产品负责人等关键决策者,涵盖了从初创公司到十亿美元巨头的各个发展阶段,深度剖析了当下企业AI产品应用的全貌,为我们呈现了一个从"如何构思、交付和规模化AI驱动业务"的完整路线。
中科大团队开发出LongAnimation系统,解决了长动画自动上色中的色彩一致性难题。该系统采用动态全局-局部记忆机制,能够为平均500帧的动画进行稳定上色,性能比现有方法提升35-58%。核心创新包括SketchDiT特征提取器、智能记忆模块和色彩优化机制,可大幅提升动画制作效率。
南开大学团队开发出DepthAnything-AC模型,解决了现有AI距离估算系统在恶劣天气和复杂光照条件下性能下降的问题。通过创新的扰动一致性训练框架和空间距离约束机制,该模型仅用54万张图片就实现了在雨雪、雾霾、夜晚等复杂环境下的稳定距离判断,同时保持正常条件下的优秀性能,为自动驾驶和机器人导航等应用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